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山
8月13日,在央视《深圳: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新质生产力激活高质量发展》里,镜头推进到宝安一家小家电制造企业蔚蓝制造(深圳)有限公司的车间:机械臂抬落、电路板焊点一排排亮起,按键装配一气呵成。过去要靠工人盯流程、赶节拍,如今这家企业已把8条生产线做了智能化改造,40多台自动化设备同时上阵,平均效率提升近50%。
作为松岗街道规上企业,蔚蓝制造近两年累计投入3971万元实施精密模具生产线智能化改造,2024年实现产值1.6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98.7%。
把镜头从一个车间拉远到整座城市,深圳这两年的发力点很清晰:改造存量、做强增量。今年,全市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47.1%,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新增到7个,卓越级智能工厂3个,“灯塔工厂”有2家;前海发布全国首款全自研高性能RISC-V服务器芯片,国内吨级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完成海上石油平台物资运输。一句话概括:关键技术在往前推,制造系统在整体提效。
同一条逻辑,宝安走得更具体、更务实。很多人只看到机器人、AI很“炫”,但宝安先把底盘打牢:到2025年7月中旬,宝安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36家、市级绿色工厂2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8家、绿色园区1家;2024—2025年又培育了6家先进级智能工厂、1家卓越级智能工厂。绿色是节能降本、稳品质;智能是提效率、提韧性。两条线合在一起,才是企业算得过来的生产力升级账本。
当然,新的增长点离不开人工智能。央视新闻还关注今年深圳发布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把AI芯片、仿生灵巧手等方向列为重点,并以“训力券”等方式面向40多家企业发放了首期近2亿元的算力与训练支持。全市范围内,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已超2600家,脑科学与脑机工程相关企业120多家,算法、芯片、整机与场景应用逐步打通。对制造业而言,这意味着从设计、排产、品控到物流,都能逐步“装上AI”。
具体到宝安,机器人产业已经形成可观体量。2024年,宝安机器人产业集群产值67.1亿元,增速0.8%;增加值13.85亿元,占深圳全市26%,增速2.1%,较2023年增速提升8.8个百分点。数字不耀眼,却扎实,说明产业在涨而且更稳。产业结构上,宝安在工业机器人与核心零部件上优势明显:工业机器人企业72家、零部件企业83家,链条完整、协同顺畅;服务机器人33家、特种机器人12家、人形机器人10家,正在从“有产品”向“有规模”迈进。
▲果力智能枭尧灵巧手。(资料图片)
企业层面更能看出竞争力的“颗粒度”。上市公司有8家——兆威机电、拓邦股份、亿和精密、长盈精密、创世纪、华成工控、瑞凌实业、正弦电气;独角兽2家——海柔创新、云豹智能;单项冠军6家——兆威机电、拓邦股份、众为兴、镭神智能、长盈精密、创世纪;专精特新“小巨人”1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6家。这些名字展现了宝安在一条条细分赛道的真实支点:有人做本体,有人做减速机、控制器、传感器,有人把系统集成到产线和仓储里,拼在一起才是“宝安机器人”。
▲宝企卧安机器人。(资料图片)
再往里看,几个标志性样本能说明问题。卧安机器人把家庭服务、管家、伴宠等产品做成了全品类,市占率11.9%,已向港交所递表,冲击“智能家庭机器人第一股”;海柔创新把箱式仓储机器人做到了全球9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产品落地30多个国家和地区、500多个仓储项目,把“仓库的格子”变成高效算力与机械的协奏;众为兴在SCARA领域出货量全国第二、全球第四,首创“驱控一体”控制器,重构了底层架构——这类“看不见”的技术活,恰恰是产业长期竞争力。
▲海柔创新机器人在联想武汉工厂。(资料图片)
把这些点连起来,再回到央视镜头里的那条产线,就会发现:企业敢投、会改,靠的是周边配套齐、技术有人做、设备有人供、服务有人接,绿色和智能的标准都够得上。宝安这些年的做法是:一手抓“智改数转”,把老产线改出新效率;一手抓绿色工厂,把能耗、排放和品质管理做到“算得清、看得见”;再叠加AI与机器人的技术供给,让生产、检测、仓储、配送每个环节都能升级。企业拿到的是实打实的交付能力与成本优势,政府看到的是产业链的健康度与抗压性。
央视聚焦宝安,并非偶然。这里展现的是深圳制造业升级的真实路径:做法能够落地,经验可以推广,成效在生产线上看得见。在更长的周期里,随着具身智能、仿生机器人、AI芯片等前沿方向不断突破,宝安的“绿色+智能”双轮驱动,将让更多传统工厂变成“聪明工厂”,让技术创新从“点”扩展成“面”,形成产业集群的整体跃升。
制造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在细节——设备运行是否稳定,电路板的良率能否提高,订单能否按时交付。央视镜头里的35秒,是对这种务实路径的肯定:基础要扎实,效率要提升,投入与产出的平衡要算得清,长远发展的空间要谋得准。这样的节奏,让产业升级走得更稳,也让先进制造强区具备更持久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