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区科技创新局:真金白银”鼓励企业创新,“心贴心”服务促进企业发展

08-15 08:21
摘要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山/文 陈建壬/图

8月14日上午,宝安区科技创新局副局长张炫率队做客《宝安日报》市民热线栏目。会议室里,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区科创局工作人员认真倾听企业代表的咨询,一边耐心解答,一边做好记录。一个半小时内,共接听来电25个,问题涵盖创新政策、项目资助、科技活动等多个热点领域。

政策聚焦:从实验室建设到国高认定,回应企业最关心的事

“我们和深圳大学的教授已经开展了技术合作,想了解宝安区是否对此有相关支持?”一位科技企业负责人通过热线抛出了第一个问题。相关科室工作人员迅速回应:“当然有。宝安区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符合条件的最高可获100万元资助。”该工作人员还补充:“申报时需要满足研发投入、科研成果等条件,材料要求和时间节点会提前在官网公示,我们也会安排专人辅导企业申报。”

企业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关注度同样不减。“今年高新技术企业什么时候可以申报?”热线另一端,一家创业企业创始人发问。相关科室工作人员答复:“2025年国高认定分为三批:第一批是6月6日-7月1日(已截止),第二批是7月7日-8月4日(已截止),第三批是8月8日-9月1日。”

“如果企业符合条件,建议尽早准备研发费用、知识产权等材料。”这位工作人员还特别提醒,“在申请程序方面,企业需要先在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注册,然后在广东政务服务网完成在线填报。今年从第二批国高申报开始,企业需要先进行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获得科技型中小企业编号后,才能申报国高,如果企业有申报国高的意向,请尽快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

一直以来,宝安区科技创新局联合市主管部门、街道、园区等对科技中小企业开展全程辅导,加速企业向国高迈进。目前全区国高企业总量达7397家,连续8年稳居全国县区第一,在营造科技创新生态上,宝安区不仅有“真金白银”的政策,更有“手把手”的服务。

服务升级:打造“无忧空间”,办好科创活动,拓宽科普阵地

“很多企业想参与科普工作,但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该怎么申报?”热线现场,一位企业代表提出疑问。工作人员立即回应:“宝安区科协每年都会推荐一批基层科普组织,今年的科普基地认定通知已经在宝安区科技创新局官网公开发布,申报截至8月22日。”

在进一步说明时,他耐心解释了认定类别:“科普基地一共有五类,比如科技馆、天文馆等科技场馆类;动物园、地质公园等公共场所类;学校或科研机构的教育科研类;企业的生产线、展厅等生产设施类;还有信息传媒类,比如科普网站、科教频道。”

随后,他还强调了认定的基本条件:“单位必须在宝安登记注册,要有科普工作制度和经费保障,还有专兼职人员,并且积极参与区科协活动,开展特色科普教育。”这一番详尽说明,让电话那头的企业代表连声称赞。

除了科普工作,创新创业的关注度同样高。“听说有‘无忧空间’,能介绍一下吗?”工作人员回复“‘无忧空间’,顾名思义,就是要让创业者没有后顾之忧。”

他详细解释:“我们联合区内19家国有企业和民营科技园,提供超过2.15万平方米的空间、666个卡座,免租期最长可达12个月,还可以拎包入驻。”不仅如此,这些空间还配备全套创新服务,“政策辅导、产业资源对接、金融链接、产品推广,一个都不少。”如果企业想申请,可以通过“宝i企”微信小程序进入“无忧空间”专栏,“点开就能看到所有园区信息,登记后通过初筛就能获推荐。”

热线中,还有企业咨询“科创宝安”活动。“‘科创宝安’是做什么的?我们怎么报名?”针对这个问题,工作人员耐心解释:“这是我们围绕产业特点打造的系列服务,共有八个板块:‘空间荟’解决空间需求,‘英才荟’对接科技人才,‘科普荟’普及科学知识,‘前沿荟’共享前沿技术,‘宝安发布’展示新产品新成果,‘创投荟’链接投融资,‘政策荟’提供政策指导,‘技术荟’推动成果产业化。”

据悉,在宝安注册或者计划落户的企业、区内院校、研究机构,甚至行业协会,都可以报名。报名方式也很简单,关注“宝安科技创新”公众号,识别二维码就能提交信息,或者直接拨打热线电话咨询。

在这一通通电话中,记者清晰感受到,宝安不仅在政策层面给予支持,更在细节处为企业提供触手可及的便利。从科普教育到创业服务,从空间保障到产业活动,一条热线串起的,不只是政策信息,更是一条贯通政企之间的“服务链”。

宝安机器人产业集群实力领跑,全链条布局再加速

嘉宾:宝安区科技创新局副局长 张炫

主持人:宝安日报记者 杨文静

主持人:您好,您可以和我们介绍一下目前宝安区机器人产业集群现状吗?

张炫:在政府部门、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共同努力下,宝安机器人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形成了集群集聚效应!辖区有机器人领域重点企业210家,数量全市第一;2024年行业增加值占深圳市四分之一。

从产业链上下游分布来看,主营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企业83家,从事搬运、码垛、检测、协作等工作的工业机器人企业72家,从事清扫、送餐等服务的服务机器人企业33家,能完成巡检等任务的特种机器人企业12家,目前大力推动的人形机器人领域企业10家。

从企业规模来看,拥有上市公司8家,单项冠军6家,独角兽企业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6家。在多个细分领域位居行业前三,如减速器等零部件、家庭机器人、仓储机器人、SCARA机器人等。

主持人:您认为宝安区在发展机器人产业集群上有哪些方面的优势?

张炫:制造基础雄厚。依托宝安完备的制造链条,在核心零部件方面,拥有伺服系统企业33家、传感器企业27家、控制器企业16家、减速器企业14家、丝杠企业3家。如兆威灵巧手精准定位市场刚需,聚焦攻克灵巧手的“巧”与长寿命难题,所需的核心部件如电机控制、空心杯电机、传动模组等,均是兆威机电多年来持续耕耘与发力的领域。

应用场景丰富。近期发布的广东省“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案例中,宝安区入选企业数量和案例数量均为全市最多。其中,在智能制造领域,实现了柔性系统下具身智能机器人精密总装;在仓储物流领域,完成了智能叉车的智慧搬运等。此外,多家企业的产品在深圳机场、宝安科技馆、医院等场景实现了示范应用。

服务保障有力。聚焦机器人、智能制造等领域推动中粮(福安)机器人智造产业园、华丰国际机器人产业园、泰华梧桐岛科技创新园等建设机器人产业园区,强化产业生态空间承载。一是为初创企业推出“无忧空间”,并提供政策辅导、产业服务、金融链接、产品推广等创新创业服务资源。二是将成长性企业推荐到机器人产业园区,形成上下游协同效应。三是为员工提供优惠的人才住房,解决后顾之忧。

主持人:在发展机器人集群方面,宝安区接下来准备怎么做?

张炫:接下来,我们将发挥宝安区机器人产业集聚优势,围绕机器人企业发展需求,从技术、空间、融资、应用场景对接等方面做好全方位服务支持。

一是强链补链。围绕产业链的优势和不足,做强零部件优势,做好空间、融资等保障,打造专业园区;招引智能机器人整机企业,完善全产业链生态。

二是技术赋能。与市科技创新局、前海管理局共同实施“具身智能与端边智能”专项,面向辖区企业,支持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工业机器人向智能化升级。同时,打造具身智能产业联合创新中心,集中攻关具身智能底层共性技术难题。

三是场景赋能。依托丰富的制造业应用场景优势,推广机器人在工业生产、物流仓储、质量检测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你问我答

问:你好,我们是宝安区的一家空天企业,近期有家清科榜上的投资机构给我们投资,请问有什么奖励吗?

答:您好,我们出台了《深圳市宝安区关于推动空天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对成立5年以内的初创型空天技术企业,按照其上年度获得深圳市空天产业基金或清科排名总榜单的投资机构实际投资额最高10%给予奖励,每家企业每年最高100万元”。

同时,我们聚焦项目落地、创新平台建设、技术转化应用等方面对区内空天企业给予支持。此外,高规格打造空天专业园区,加大空天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做好产业生态培育服务等工作。

问:我们是一家医疗器械企业,请问根据新出台的专项政策有哪些补贴支持?

答:一是对通过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首次获得注册证的,分类给予奖励;对通过一般程序审查首次获得三类注册证的,给予奖励。二是支持医疗药械企业与医疗机构开展“医工融合”产品研发,经评审核定后按项目总投资的一定比例分阶段予以支持。三是支持医疗器械产品获得境外上市资质并在相关国外市场实现销售,按市级资助金额的一定比例予以配套支持。四是对承担市级(含)以上科技攻关项目且获得投资机构股权投资的企业,按投资机构实际投资额一定比例予以资助。五是对符合条件的新设立优质企业连续3年给予租金支持。详细内容请见政策正文。

问:区教育局推行“每周半天计划”后,家长和学校对实践性科普教育的需求明显增加。区科协在对接这一计划、利用区内产业资源开展科普方面有哪些具体行动?

答:宝安区作为深圳的产业大区、工业强区,区内拥有涵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的众多优秀企业,产业门类丰富多样,产业集群发展链条完整,这种产业优势为科普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前期我们通过深入挖掘区内的重点的高新技术领域的优秀企业,如洲明科技、大族激光、亚太星通、东海航空等并认定为科普基地,这些科普基地可与学校展开合作,组织师生到实地参观学习,让学生们能够更深入、直观地感受到工业强区的优势与魅力,了解先进的生产技术、创新产品及产业运作模式,拓宽视野,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浓厚兴趣。

问:您好,我们企业已经于两年前获得了深圳市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想请问下如何才能升级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呢?

答: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受理截止时间为当年5月31日。由于深圳市是计划单列市,可直接将具备认定2年以上并需要满足以下条件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推选成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一是年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额不低于1500万元,拥有技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带头人,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不少于150人。二是具有比较完善的研究、开发、试验条件,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2000万元。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