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原路的小惊喜|人文天地·南海潮

花之恋
08-13 10:3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上海衡复风貌区,尤其那条梧桐树浓荫蔽日、藏着无数故事的五原路,是我住了十年的家。

比起网红扎堆的安福路、游人如织的武康路,五原路,显得十分低调。它全长仅820米,不通公交车,静谧到能听见落叶轻吻地面的声响。每年深秋至初冬,因这“落叶缓扫”的默契,环卫工人的扫帚会收几分力道,松软的梧桐叶便厚厚实实地铺满小径。踩上去,耳中是枯叶碎裂的簌簌声,鼻腔里飘进微微发潮的草木香,眼前则是暖棕、橘红、金黄交织的斑斓,岁末的气息就这样悠悠弥漫开来。四季轮转间,生命成长的力量,清晰可触。

五原路藏着小惊喜。我家附近一条小弄堂的院子里有两株素心腊梅。每到隆冬,尤其落雪时,梅花绽放,暗香浮动,沁人心脾。黄昏时我归家,离腊梅还有二三十米时,就已心心念念。待拐进里弄,两株满树繁花的腊梅蓦然映入眼帘——稀疏的枝叶间,嫩黄的花蕊缀满枝头,浓郁的花香在接近零度的空气里弥漫开来。

五原路里藏着丰厚历史。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散落如星子。五原路288弄的幽深巷弄里,《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作者张乐平的故居静静伫立着,这是他生活了半个世纪的地方。走进故居里,观众能看到“三毛”从诞生到成长的轨迹,张乐平参加抗日救亡漫画宣传队,辗转于沪苏鄂皖浙湘桂赣闽粤近半个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在大众漫画艺术创作上持续探索,留下诸多佳作。张乐平用画,记载着寻常百姓的悲欢,更传递出穿透岁月的振奋与希望。不远处的中国福利院,由中国福利会、宋庆龄基金会使用,红顶白墙在枝叶间时隐时现,庄重又温润,延续着宋庆龄关爱妇幼、服务社会的精神血脉。

五原路的生活是褪去浮华的真实本味。龙门架、晾衣杆、窗台盆栽、树下闲聊的老人、偶尔掠过的单车,乃至隆冬时分穿着羽绒背心配短裤跑步的外国友人,都成了五原路日常风景里生动的注脚。

我住在五层楼的顶楼。衡复风貌区限高,五楼已算“高层”。房子已历六十余载,不足七十平方米,却因三面凌空有极好采光,所有房间全明无暗角。我是动物友好人士,家也成了“自然小天地”。我睡眠浅,却爱极凌晨的鸟鸣——那声音像春夜喜雨滴落田埂,半点不扰人。后来才发现,鸟儿在我卧室空调管里衔枯草树枝,筑了个精巧的巢。天刚亮,它们便叽叽喳喳结伴觅食,黄昏又驮着暮色归巢,像极了按时上下班的“上班族”。我在家总是轻手轻脚,怕惊扰了这些“小精灵邻居”,连脚步都放得更轻。

我爱吃软糯香甜的大红柿子,去年留了几个在餐桌上,次日发现其中一个被咬了缺口,看痕迹像小型啮齿动物所为。邻居阿姨教我用米粒试探:被吃便是老鼠,没见少则是松鼠。结果米粒分毫未少,我心中释然——原来是松鼠,那就悄悄分享这秋日甜蜜吧,权当作和小家伙们的秘密约定。

今年春天起,卫生间吊顶开始不安宁。夜深人静时,窸窣声渐成滚雷般响动,搅得人难以安眠。我总怕老鼠突袭,急忙请来维修师傅一探究竟,屏息站在一米外,目光紧锁在他拆开吊顶的手上,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不是老鼠,”师傅笃定的声音传来,“有松鼠在,老鼠根本搭不了窝。松鼠厉害着呢,估计是从烟道爬进来筑巢,看这样子,快生小松鼠了。” 虽将信将疑,但心里本就盼着是松鼠,顿时松了口气。奇妙的是,从那以后,吊顶的动静真的小了许多,想来是那位“准妈妈” 在安心养胎,也算是和我达成和解。

五原路的家里,那些和我共享晨昏的生灵——空调管里的鸟儿、分享甜柿的松鼠、吊顶里未曾谋面的 “准妈妈”和它的孩子们,都是顶楼小天地灵动的注脚。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花之恋)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