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新闻全媒体记者 林彦君 文/图
现场合影图。
8月6日至9日,第四届合成生物学创新赛(以下简称“创新赛”)在深圳理工大学成功举办。本届赛事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主办,深圳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深圳市合成生物学协会、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联合承办。
现场报告图。
赛事秉承“造物致知、造物致用”的核心理念,吸引了海内外超200支高校队伍、近1900名青年英才参与角逐,来自我国以及日本、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6个国家近千人来到决赛现场,海内外全平台累计话题参与量超1100万,展示了合成生物学青年力量的卓越风采。
创新赛精心设置七大赛道:白色赛道聚焦工业应用,绿色赛道涵盖农业与环境,红色赛道专注健康与医疗,细菌博弈赛道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操纵微生物进行策略博弈,蛋白设计赛道利用机器学习模型优化蛋白质功能,合成细胞赛专注于生命从无到有所依赖的底层构建技术,负责任的生命科技创新赛道重点关注伦理安全风险与可持续发展议题。各赛道紧密围绕全民健康福祉、产业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等议题,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青年一代的解题思路。此外,赛事充分发挥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依托合成生物未来产业的引领优势,积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
现场交流图。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合成生物学创新赛主席、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院长张先恩介绍,合成生物学作为典型的汇聚型技术和交叉学科,兼具重要科学价值及产业化前景。他表示,创新赛将稳步推进国际化进程,形成自身特色,与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共同打造全球青年学生的合成生物学生态、共同创造合成生物学未来。他鼓励青年学子在科研竞技中赛出水平、赛出精神、赛出友谊。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刘陈立表示,本届创新赛参赛规模创历史新高,赛事国际化也取得突破性进展。他期待同学们把实验室的创新构想通过创新赛平台转化为应对现实挑战的可行解决方案。
会议现场图。
据了解,本届参赛项目涵盖抗衰老重组胶原蛋白、超级噬菌体治疗耐药菌感染、硫肽类抗生素诺西肽的合成生物学改造、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工程化酵母构建等方向。创新赛鼓励团队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转化全链条布局,既关注科学问题和前沿技术的原创性,又强调技术方案的可实施性,旨在推动合成生物学研究成果切实服务社会发展需求。
获奖名单在8日下午揭晓:创新赛大奖由浙江大学ZJU-China团队斩获,项目针对水体污染监测的技术瓶颈,结合合成生物学与智能装备开发出超高灵敏度的生物传感系统,通过变构转录因子传感器和光控蛋白质工厂等核心技术,实现污染物的实时监测与同步处理,为水环境安全提供了新一代解决方案。
国际参赛团队图。
其余各赛道团队均有亮眼表现,最终:厦门大学细胞器批发大队获白色赛道工业类最佳奖、浙江大学ZJU-China团队获绿色赛道环境农业类最佳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成益生军团队获得红色赛道健康医疗类最佳奖。南京农业大学野蛮生长团队获得最佳细菌博弈奖;北京理工大学北旦南殳团队、华南理工大学SCUT-ProteinX普罗希团队、马来西亚国立大学IGNITE UKM团队荣获蛋白设计赛道最佳亮度奖;北京理工大学北旦南殳团队、华南理工大学SCUT-ProteinX普罗希团队、泰国素拉那立皇家大学GreenShifters团队荣获蛋白设计赛道最佳热稳定性奖;湖北大学微生物hut.团队获得最佳合成细胞奖;大连理工大学、匹兹堡大学及鲁汶大学组成的Ai for bio: LIMPID团队获得最佳负责任的科技创新奖及最佳答辩奖。另外,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AMU-China团队获得最佳科普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Synth NK团队获得最受欢迎奖。
据了解,赛事在开幕前夕特别增设生物艺术主题讲座,并于开幕式上由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合成生物科学与艺术交叉研究中心”(Cross-Media Lab),通过探索生命科学与艺术创作的跨界融合,持续激发创新活力。
海报交流环节图。
赛事闭幕式上,创新赛专家委员、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易啸宣布启动“合成生物学创新赛企业专家库”组建工作,该专家库将作为重要支撑平台,于下届赛事特别设立“产业出题-创新赛答题”专项赛道,为青年学子提供直面产业需求的创新实践通道。
创新赛致力于构建创智、创造的可持续发展平台,将通过构建开放包容的国际化竞赛生态,持续激发原始创新活力,促进跨领域协同攻关,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青年方案与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