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园街道锦龙社区从需求调研、资源统筹到服务迭代,通过三期递进式活动构建起“全周期、多维度、有温度”的暑期托育服务体系,让孩子们的假期既充实又有意义,更让家长们多了一份安心与放心。
从“看护空白”到“全维陪伴”
公益底色里的精准破题
“双职工家庭没空看管孩子”“老人带娃管不住电子产品沉迷”……这些居民群里的高频诉求,成了锦龙社区设计第一期“暑期万花筒”夏令营的起点。作为纯公益项目,社区没有止步于“提供场地+简单看护”的基础模式,而是耗时两个月链接各方资源,最终联动珠海科技学院大学生队伍、美育机构、专业技能教师等多方力量,打造出覆盖“科技+运动+艺术+文化+心理”的多元课程矩阵。
无人机课上,专业老师带着孩子拆解飞行原理,大学生志愿者一对一指导操作,让科技启蒙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兴趣”;武术课上,教练不仅教招式,更融入“礼仪谦让”的传统文化;软笔书法与历史文化故事课联动,孩子们在笔墨间读懂汉字背后的千年底蕴;心理健康讲座则邀请经验丰富的咨询师,用绘本故事、情景游戏化解青春期困惑……社区还特别针对双职工家庭开设“弹性接送”服务,每天延长1小时看护时间,解决家长“下班接娃难”的痛点,让公益服务既“全面”更“贴心”。
从“文化接触”到“精神传承”
研学活动中的价值深耕
第二期“探遗趣,承匠心”暑期研学活动,正是锦龙社区对“文化育人”服务的精准落地。不同于走马观花的参观,社区与巴登非遗主题图书馆深度共建,提前打磨活动细节,让孩子们在层层递进的体验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活动伊始,孩子们在图书馆员的带领下参观馆内的相关图书书籍和展品,直观感受古老文献及精美手工艺品的魅力;随后,开展二十四节气图书共读活动,孩子们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生动的讲述中了解节气与农耕、生活的密切联系;最后,进入非遗烧箔画手工制作环节,老师耐心讲解制作技巧,孩子们亲手操作,在创作中体会非遗技艺的精巧,将文化传承融入指尖的温度。
从“单一供给”到“生态共建”
模式创新中的服务升维
“有些家长希望孩子多练书法,有些想作业辅导,还有的想让孩子接触科技”……面对暑期托育的多元需求,锦龙社区积极探索“公益+运营”的协同模式,这种“社区搭台、专业机构唱戏、社会资源补位”的服务生态,让暑期托管服务从“社区孤军奋战”变成了“多方共赢的民生工程”。
即将于8月11日启动的第三期半公益托管班,正是这种思路的实践。社区联合博尔思教育机构推出十天全日制托管课程,涵盖辩论小擂台、文字创意工坊、绘画与手工等课程。每周一至周五9点至12点、14点至17点的托管时段里,孩子既能在作业辅导中解决学业困惑,还能在书法绘画课中提升审美素养,也能在无人机课程里探索科技,更能在电影赏析后与老师讨论故事情节,实现“学与玩”的有机平衡。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李斌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