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界之城”从一条路开始,深圳大学城将建跨校“跑课”慢行道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陈震霖
11-25 21:02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深圳大学城正在研究以“跑课”为核心,单独规划一条服务跨校上课的慢行通道。

深圳大学城正在研究以“跑课”为核心,单独规划一条服务跨校上课的慢行通道。记者从《无界之城——西丽科教城西校区开放共享设计》方案中了解到,规划在大学城核心区提出构建贯通三校的“跑课慢行道”,串联主要教学区、生活区和公共运动场,并与骑行环线、超级风雨连廊衔接,形成相对完整的校园慢行网络。11月25日,该方案在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无界之城”发展理念沙龙上作了集中展示。

这条为“跑课”量身定制的慢行环线,背后是西丽湖国际科教城自2022年起推进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改革:首批在片区5所高校间推出79门共享课程、1142个选课名额,部分课程实现学分互认;此后通过X9高校院所联盟向全市高校、高职院校推广,跨校选课与学分互认不断深化。

“原来学生可以在不同高校之间选课、认学分,但他们在校园之间往返,还是要穿过车流、走‘断头路’。”项目总规划师章明说,“现在我们希望,在制度上的‘无界课堂’之外,再补上一圈更安全、舒适的‘通学路’。”

为“跑课”单独画一条环线

现状下,大学城西校区一侧临近大沙河绿谷,一侧依托后山公园等山体绿地,生态基础条件不差,但慢行系统并不完整:大沙河碧道与校园内部的联系点位较少,登堤路径间距偏大,堤顶路、箱涵路之间局部不连贯,人行道和骑行道在部分路段存在宽度不足、组织混乱、衔接不连续等问题,师生在校区之间“跑课”,往往需要穿行机动车道或绕行校园边缘。

“我们这次专门把道路分了级:市政道路、校内道路,还有一条新的‘跑课慢行道’。”章明介绍,团队围绕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三所高校,梳理出一条“骑行跑课环线”,将主要教学楼、图书馆、体育场等节点串联起来,并通过支路接入各校内部慢行系统。

在设计图上,这条跑课环线被清晰标出。规划考虑通过统一导视系统和铺装语言,用连续色带、节点标识等方式形成一眼可识别的慢行主通道,并可通过统一色带和节点标识强化路径识别度,让学生顺着颜色即可辨认跑课方向。

“我们不是简单地画一条线,而是希望沿线长出一串小空间。”章明说。方案提出,在清华球场、哈工大球场等节点,对现状看台和场地进行“针灸式”改造,植入驿站服务、简易自习区、交流空间等功能,配套遮阳雨棚、座椅和夜间照明。“这样一条路,既能让学生快一点到课堂,也允许他们在路边停下来讨论、发呆、看书。”

四车道变两车道,让路真正“慢”下来

跑课慢行道的一部分,落在大学城几条主干道上。包括学院大道在内的多条道路,在部分路段存在人车混行、路边停车与骑行空间挤占等问题,是学生骑车、步行时最紧张的区段之一。

“从片区统筹的角度看,道路不是要只解决机动车通行的问题。”章明说,“我们希望通过路权重新分配,让街道回到人身边。”方案提出,在具备条件的路段,压缩机动车车道规模,把节省出来的空间用于拓宽人行道、增设非机动车道,并逐步减少路边无序停车。

为配合路权调整,规划引入一整套“稳静化设计”:在重要横穿点设置抬升式交叉口、行人请求信号灯和铺装提醒,通过树阵、绿化隔离带和骑行缓冲带,降低车速和噪音。章明形容,希望把这几条街道做成“更照顾步行和骑行的路”,急着赶时间的车辆可以绕行,把更多空间留给慢行。

在后山南侧,规划预留约250米新建道路,用于补齐骑行与跑课环线的“缺口”;西南侧部分现状道路将重做面层、适度拓宽,并结合校内骑行环线布局非机动车停车点,引导自行车、助力车有序停放,避免挤占慢行空间。

从一条路到一座“无界之城”

在章明看来,“跑课慢行道”只是整个“无界之城”体系中的一条关键“线索”。规划提出,以大沙河绿谷为主轴,串联“后街生活带、运动活力带、智汇休闲带”,形成“一河三带”的校园—城市共享空间结构:一端连通三所高校校园绿地、体育场馆、图书馆等“学之境”,另一端连接塘朗山、公园绿地、大沙河水岸等“山之境、水之境”。

围绕跑课主线,方案同步布局“超级风雨连廊”和跨河、跨路慢行桥:近期改造约2000米现有连廊,新建约2100米连廊,远期预留约800米延伸空间,使师生“从地铁站、公交站下来,不打伞就能走到宿舍和教室”;在大沙河两岸增设一批慢行桥,把教学区、科研区和生活区进一步拉近。

“我们一直在强调,系统大于单体。”章明说,“不是去做几个好看的节点,而是把原来零散的公共领域连成一个体系,让空间更拓展、活动更无界、资源更可共享。”在他看来,从封闭校园到楼宇管理、从“巨型街区”到“千微街区”、从“校城分离”到“校城融合”,跑课慢行道和一整套慢行网络,是推动转变的具体抓手。

在“无界之城”发展理念沙龙上,与会专家也指出,未来,当学生沿着色彩清晰的慢行路径,从宿舍到教室,从一所校园到另一所校园,再从课堂走向大沙河、后山公园,这条为“跑课”而生的道路,也将勾勒出一座“无界之城”的轮廓。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张蕾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张颖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陈震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