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访深圳古玩城、深圳市邮币收藏市场,及线上交易平台发现,包括玉器、瓷器、古钱币、邮票在内的多个主流收藏门类价格集体大幅下挫,部分品种价格较历史高点已“腰斩”。
本轮调整中,曾被誉为“邮票中的茅台”的新中国第一枚生肖邮票——1980年猴年邮票(T46“庚申猴”)的价格暴跌,尤为引人关注。

深圳古玩城某邮票门店的两枚“猴票”。周良成/摄
“带色标的猴票8000元一枚,不带色标的普通猴票3800元一枚”,在深圳古玩城某邮票门店,老板小心翼翼地从保险柜里拿出两枚“猴票”。记者以消费者的身份还价道:“这枚不带色标的猴票3000元卖不卖?”老板说可以卖。
据介绍,几年前,这家门店四枚“猴票”组成的方联,以5.8万元的价格卖出,平均每枚“猴票”1.45万元。而单枚“猴票”价格已从2021年峰值约1.2万元大幅回落至目前的约3000元,跌幅约75%。

深圳市民刚在深圳古玩城变卖的一批高档和田玉。周良成/摄
在玉器领域,和田玉籽料价格自2023年起持续回调,高端原石交易量显著萎缩。在深圳市邮币市场,记者遇到不少藏家前来卖掉自己的收藏品。其中高档和田玉、田黄石的变现价值仅为购入价约三成;而普通的玉石,变现价仅为购入价约一成。
深圳市民南先生,拿着自己收藏三十年的两本集邮册,和四块玉石前来变卖。最终他的集邮册仅被估值260元,而他在2015年花2万多元购买的玉石,仅被估值不足2000元,变现价比买入价下跌超90%。刘先生感慨:“现在收藏品市场上买的人少,卖的人多,卖不起价,损失严重。但急着用钱,能够变现一点是一点。”

记者到深圳古玩城“多宝阁”淘宝。周良成/摄
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走进深圳古玩城一家名为“多宝阁”的古玩店,老板介绍:“这是北魏的鎏金佛像,卖3万5千元;这是宋代磁州窑的碗,卖5000元;这是清代的铜铃,卖1500元”等。

记者在深圳古玩城淘到的“清代风铃”,实为“做旧工艺品”,一夜之间损失80%。周良成/摄
最终,记者花700元购得一个所谓的“清代铜铃”,以为“捡到漏”,当天晚上回家在网上发现,同款铜铃只卖130元。次日,记者去那家店退货,店家只退给记者150元,一夜之间损失80%。店主表示:“这是我们古玩行行规,所有商品出门不退。”
记者调查发现,在深圳,以现代工艺品充当古董的情况十分常见。一位在深圳经营高级古陶瓷三十年的许先生告诉记者:“ 市面上流通的瓷器真品与仿品的比例可能高达十万分之一。在国际上成熟的收藏品市场,真品是古玩行业的生命,古玩造假是当前收藏品市场萧条的重要原因之一。”

深圳古玩城里的国外“回流”唐宋瓷器精品。周良成/摄
许先生进一步介绍,近几年真品明清瓷器价格出现回调,但唐宋瓷器价格仍然坚挺。他分析称:“真品明清瓷器存世数量远远大于真品唐宋瓷器,但前期资本对明清瓷器的过度炒作,导致明清瓷器价格远高于唐宋瓷器。如今瓷器行业,跌得最多的就是前期最火的明清瓷器,这一变化是过去十几年投机泡沫出清。”
深圳的古钱币市场也出现价格回调。在2021年时,一套九十年代由陕西省博物馆出品的《历代古钱币集》售价约7000元,里面有先秦至清朝约70枚古钱币,平均每枚古币约100元。如今市场价格跌至800元,跌幅高达90%,令人惊讶。

深圳古玩市场里的贝雕等工艺品。周良成/摄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深圳收藏品市场价格下跌,是供需失衡、礼品需求萎缩、年轻群体兴趣转移等共同作用,造成传统实物收藏的金融属性持续弱化。深圳古玩城一家经营贝雕的店铺老板表示:“现在买贝雕的大多是六七十岁的人,年轻人中已经基本没人欣赏这些工艺品了。”
据Wind数据,中国艺术品、收藏品及古物进口价格指数呈现剧烈震荡,2025年8月环比为83.70,9月骤降至72.20,显示买家观望情绪升温。市场人士指出,当前市场处于从“投机驱动”向“文化价值+资产配置”转型的关键期,投资者需警惕短期波动风险,审慎评估收藏品的长期持有逻辑。“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投资者现金流紧张,倾向于抛售流动性相对较差的收藏品以换取现金,导致抛压增大。”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传统收藏品类遇冷,数字藏品、潮玩、限量球鞋等新兴门类正快速崛起。沃尔玛、亚马逊等零售巨头加速布局收藏品电商生态,推动“体验+数字确权”新模式,标志着收藏市场正经历代际更迭与价值重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