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赵玉
8月2日,医联集团正式推出“未来医生”权威专家在线问诊免费医疗服务。这一突破性服务依托全球领先的医疗垂直大模型MedGPT,将全国顶级医院的权威专家资源与大模型技术深度融合,不仅实现了“权威专家问诊从难约到免费”的跨越,更以科技力量重构医疗服务模式,为破解医疗资源不均、优质服务难及等行业痛点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科技突破:MedGPT构建医疗大模型“超级大脑”
“未来医生”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背后的“黑科技”——国内首个获批用于疾病诊断与治疗建议的生成式垂直医疗大模型MedGPT。历经六年模拟实验与三年人机协作磨合,该模型已构建起覆盖医疗全链条的智能服务能力,成为连接权威专家与普通患者的 “超级桥梁”。
MedGPT首创“快慢双系统”架构,实现了医疗大模型的精准与高效并存。快系统依托通用大模型技术,可快速理解患者自然语言描述,完成多轮问答与初步方案生成,像人类医生的“直觉思维”般即时响应;慢系统则模拟医生的“逻辑推理”,基于4。2万+临床指南、20亿条脱敏医患对话、800万条结构化诊疗数据等海量知识库,进行严谨的诊断推理,有效抑制AI“幻觉”问题,确保每一条建议都有权威依据。
双飞轮数据联动机制进一步强化了模型的可靠性。“小飞轮”基于医疗指南构建标准化诊疗路径,保障非专家场景下的规范实践;“大飞轮” 通过强化学习复制专家临床经验,让模型能生成个性化诊疗方案。这种“规则+经验”的双重保障,使得MedGPT于2023年在与华西医院三甲主治医师的临床一致性实验中,达成96%的匹配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人机协同:重构医疗服务“效率引擎”
“未来医生”并非简单的“AI 替代医生”,而是通过人机协同打造更高效的诊疗体系。在这套体系中,AI 扮演着“超级助手”的角色,将专家从繁琐的基础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核心决策。
当患者发起问诊时,MedGPT首先完成结构化信息收集,将碎片化的症状描述转化为规范病历,通过智能分诊匹配对应专科专家;对于复杂病例,系统自动启动多学科会诊(MDT)机制——这一过去仅用于重症治疗的模式,如今通过AI调度实现常规化,避免患者“挂错科、走弯路”。AI还承接了科普问答、用药提醒、随访管理等重复性工作,累计已完成275万次被动答疑、60万次主动随访,让专家能将时间用于病情研判与方案优化。
医生始终掌握诊疗核心决策权。权威专家团队会对AI生成的初步方案进行最终审核,签署医嘱并承担责任。目前,100余位国家级学术委员会主委、副主委级专家已入驻平台,其团队通过“专家智能分身”系统,实现“问、答、决、管、查” 全流程辅助,让优质经验得以规模化复制。
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效率,更降低了服务成本。AI对基础工作的承接,使得“未来医生”能以极低的运营成本提供“永久免费”服务,让普通家庭也能平等获得顶级专家资源,平台已覆盖妇产科、儿科、皮肤科等27个科室,服务超2000万用户,150余万注册医生中58。4万来自三甲医院,真正实现“让好医生的价值被无限放大”。
普惠落地:打破医疗公平“最后一公里”
长期以来,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优质专家稀缺等问题,让普通百姓面临“看专家难、看专家贵”的困境。“未来医生” 通过科技赋能,正逐步打破这一壁垒。
在服务覆盖上,平台依托AI的无边界特性,让偏远地区患者也能即时连接顶级专家。无论是儿科常见的生长发育问题,还是老年病的综合管理,用户都能通过小程序或服务号发起问诊,获得来自北京协和、华西医院等A++++级医院专家团队的免费指导。
在全流程保障上,“未来医生”严格遵循循证医学原则,每一条诊疗建议都附权威文献出处,可追溯、可验证。系统还建立了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对急危重症自动触发“红色预警”,联动120急救系统。
医联集团高级副总裁陈俊生表示:“‘未来医生’是集团十年医疗科技积累的成果。我们希望通过技术创新,打破医疗‘不可能三角’,让‘看得懂、看得起、看得好’成为常态。” 目前,平台已覆盖25000种疾病,下一步将探索基层医疗协作、慢病管理等领域,推动专家服务成为数字社会的基础能力。
从实验室的技术突破到千万用户的实际获益,“未来医生”的上线标志着AI医疗进入规模化普惠阶段。当顶级专家资源通过科技手段跨越时空限制,当每一次问诊都能获得精准、高效、免费的服务,“让全人类健康寿命延长一年”的愿景,正从口号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