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 | 夜市之魅:城市的活力不会打烊

晶报记者 徐黛茜 李岷/文、图(除署名外)
08-05 13:35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近两年的时间,深圳在保留城市烟火气的同时,正探索一条精细化管理的新路径。

当夜幕给城市披上暗黑色的外衣,街头巷尾逐渐热闹起来。烧烤摊的炭火噼啪作响,炒粉摊的锅铲翻飞,奶茶铺的冰块叮咚碰撞……这些声音交织成深圳夏夜的烟火气。不过,这份热闹有时也伴随占道经营、噪音扰民、油烟污染的困扰。2023年9月,新版《深圳经济特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实施,首次明确允许划定摊贩经营场所,标志着地摊经济从“全面禁止”转向“有条件放开”。近两年的时间,深圳在保留城市烟火气的同时,正探索一条精细化管理的新路径。

▲横岗夜市。横岗街道供图

今年以来,南山区创新推出“无人机巡航+多部门联合执法”模式精准发力,既守护道路畅通与市容“高颜值”,也为规范有序的“烟火气”找到安身之所。据南山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介绍,南山区建立了“区—职能部门—街道”三级监管机制。区主要领导抓部署;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强化统筹,协调公安、交警等开展全区和跨街道联合执法;各街道办快速响应,严查严管占道摆卖。

今年2月起,积极探索将摊贩经营场所规范化管理纳入基层社区治理体系,具体通过居民议事协商方式,试点摊贩经营场所划定和管理,确保疏到位、堵得住。南山区在原有15个摊贩经营场所的基础上,将新增22个规范场所近600个摊位,既弥补生活商业配套,又让城市在文明有序中保留住那份暖心的“烟火气”。

在宝安区沙井街道,夜市已经看出规范管理的成效。街道统一规划了夜市区域,为每个摊位划分了明确的经营范围,配备了必要的卫生设施。摊主李阿姨告诉记者:“现在有了固定位置,再也不用东躲西藏了,生意也比以前更稳定。”

在南山区的西丽夜市,记者遇到了刚下班的程序员小林。“加班到九点多,能在路边吃上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感觉整个人都活过来了。”他笑着说。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深圳的各个角落上演,夜市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更成为了城市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水围夜市,福田CBD的“深夜食堂”

如果你问,哪个夜市最能代表深圳的烟火气?水围夜市必然榜上有名,它不像东门那样游客扎堆,也不像盐田夜市那样主打海鲜,它是深圳本地吃货和“夜猫子”的秘密基地,藏着最接地气的美食江湖。

水围村位于深圳福田区,紧邻皇岗口岸和会展中心,是深圳最繁华的CBD区域里仅存的老牌城中村之一。这里既有港式茶餐厅的怀旧风情,又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街头小吃,堪称“福田不夜城”。1990年代到2000年代初,水围村原本是深圳典型的城中村,住着不少深港两地的打工族和本地居民,夜市最初只是为满足夜班族和街坊的宵夜需求。2010年之后,随着深圳城市化加速,许多老夜市逐渐消失,但水围夜市因为靠近口岸、租金相对便宜,却开始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摊贩入驻,一点点形成规模。2020年至今,在短视频和社交媒体的助推下,水围夜市彻底出圈,成为深圳夜生活的代表地之一,甚至有不少香港老饕专门过关来吃夜宵。

水围夜市的魅力在于它的“混搭”气质,可以让人们尽情组合自己热爱的食物。以丝袜奶茶、咖喱鱼蛋、鸡蛋仔为主打的港式情怀,充满回忆。潮汕力量,如生腌、牛肉丸、粿条汤,口味也十分地道。这些年持续受到深圳人青睐的川湘重口味,也在这里占据着重要组成部分。更不要提年轻人喜爱的网红食品:泰式奶茶、芝士烤榴莲、爆浆鸡蛋汉堡……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水围夜市找不到的。

水围夜市的大部分摊位从下午5点开始出摊,晚上10点后进入高潮,部分火爆的店(比如烧烤、生腌)甚至会开到凌晨3-4点,是深圳真正的“深夜食堂”。

深圳妈妈尹女士告诉记者,女儿很早以前就表示,要到深圳的夜市感受一下。“我们家住南山,平时不怎么过来福田,但女儿有个发小,两个孩子同年同月同日生,关系特别好。这个小伙伴初中搬到了福田后,两个娃平时就很少见面了。放假他们好不容易约上,就准备体验一点不一样的。我们就选择了交通方便、地铁可达的水围夜市。”尹女士说。两个妈妈陪着两个孩子,抵达的时间差不多是晚上6点半,夜市已经非常热闹了。扑面而来的,是各种煎炒烹炸的香气。“每个店家都会将食物堆积做成各种造型,食客们路过时免不了多看几眼,看着看着就忍不住要问问价格,一旦尝了,十有八九都会掏钱买了,特别是带着孩子的,他们看到什么都觉得好吃!”尹女士笑着说。

▲福田COCO Park 楼下的夜市摊。

一条小小的街,从这头到那头,这个摊位来个卤味,那个摊位吃几个潮汕煎饺、水晶粿,还有红通通的小龙虾、冒着热气的酸辣粉……感觉胃的容量严重不足。

两个孩子的口味也是大不相同,女孩喜欢各种土豆小吃,从薯塔到狼牙土豆,挨个儿尝了个遍。“有一家招牌拌土豆,外酥里嫩,配上特制酱料,我一个人就吃了一大盒,价格不到20元”,尹女士的女儿说。她的好朋友则喜欢吃烤生蚝,随随便便就是20个,吃得特别尽兴。最让两个孩子满意的,莫过于那一大碗五颜六色配料堆得冒尖的甜品——奶白色的糖水衬底、上面铺满橘黄芒果、红色西瓜、紫色芋圆,透明椰果散落其中,最上面还摆着一个突起的冰淇淋球,妥妥的热量炸弹,分分钟就被一扫而空。

在尹女士看来,水围夜市最吸引人的就在于它的美食多样性,天津的煎饼果子、广东的肠粉、东北的烤冷面和西北的凉皮,应有尽有、互不打扰。“而且,夜市的食物价格也很亲民,人均30元就能吃得很满足,这恐怕也是这里人山人海的最直接原因吧。年轻的打工者,找个心仪的摊头,烫一碗麻辣烫,美味又解馋,胃口好的再来一个锅盔或者煎饼果子,就是一顿有滋有味的晚餐。人间烟火气,最能抚人心。”

市井温情与治理智慧

深圳夜市的发展历程,折射出这座城市管理理念的变迁。早期的夜市多是自发形成,摊贩们推着小车,带着简易的炊具,在人流密集处摆摊谋生。这种“野生”的夜市虽然充满烟火气,但也带来了占道经营、环境卫生、噪音扰民等一系列问题。

虽然自2023年实施《深圳经济特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以来规范不少,但夜市管理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在龙岗区布吉街道,居民彭先生向记者抱怨:“楼下的烧烤摊经常经营到凌晨两三点,猜拳声、喧哗声让人根本无法入睡。”类似这样的投诉并不少见,如何平衡商户的经营需求与居民的生活品质,成为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不过,深圳地摊经济作为灵活就业的重要形式,有效吸纳了失业人员、新市民和低收入群体。横岗街道此前通过多份问卷调查研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数据显示,当地地摊经济日均提供约600个就业岗位,其中55%的摊主以摆摊为主要收入来源。该街道35万常住居民中,40%的消费者倾向于即兴购买,30%注重价格实惠,20%看重购物便利性。这种供需两旺的局面推动了地摊经济在横岗的快速发展。

为此,横岗街道一直在积极探索、多点发力,努力寻找平衡城市秩序与民生需求的“最优解”。为破解“乱摆卖”治理难题,横岗街道精心规划、合理选点。在疏导点管理上,街道鼓励运营方借鉴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等市外“网红”经营的成功经验,严格把控商品和服务品质;同时,积极对接美团、饿了么等送餐平台,拓宽销售渠道,为摊位引流增收,探索出“品质+特色+数字化”的创新运营模式。目前,横岗街道已建成7个临时摊贩疏导点,涵盖美食、文创、便民服务等业态。龙岗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按照“执法有力度、城市有温度、经济有热度、工作有尺度”四度原则,盘活城市空地,划定临时摊贩疏导点,设立“爱心摊位”。龙岗区已初步划定25个临时摊贩疏导点引导摊贩入场规范经营。

▲横岗“临时摊贩疏导点”夜市及深圳茶博园里的房车地摊。 深圳报业集团资料图

在关爱帮扶上,街道引导疏导点长期为困难摊贩群体提供固定摊位,切实保障困难居民的生计。对内强化管理的同时,执法队对外严格治理,加大对疏导点1公里范围内乱摆卖的查处力度,减少其对疏导点的负面影响,维护良好的市场经营秩序。

深圳地摊经济治理创新探索取得阶段性成效。2025年2月,深圳市城管局在南山区试点摊贩经营场所规范化管理,通过划定经营区域、强化多元共治、引入智慧化管理等举措,探索“法治+自治”治理新路径。南山区南山街道在涵洞内设置小吃摊位区,制定《摊贩经营场所管理规定》,通过社区议事会投票选址、户籍摊贩优先摇号等措施实现社区共治。5月9日,南山区召开试点经验推广会,拟在全区推广这一模式。宝安区沙井街道采取“一点一策”选址法,优先在商业综合体周边设立集市,目前已建成8个规范化经营场所。该街道2022年就出台工作指引,明确管理规范。后亭夜市通过选举摊贩代表组成自治小组,实现摊贩自我管理。

说到深圳,人们印象中它总是和“快节奏”“高科技”紧紧捆绑在一起。而越来越多的夜市就像一座座“深夜加油站”,抚慰着打工者的胃和灵魂。它们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地方,更是深圳多元文化、市井生活和经济活力的缩影。走出加班到深夜的写字楼,来到热闹的夜市,一碗粿条、一碟炒粉、一杯柠檬茶就成了高压生活里的治愈良药。当许多老街区被高楼大厦取代,夜市却顽强地存活下来,成为城市记忆的活化石。水围、盐田、西乡夜市……这些地方保留了深圳最原始的市井气息,让这座城市不再是“千城一面”冷冰冰的钢筋水泥森林,而是有了更多温暖、嘈杂的人情味。

▲宝安区新城街道的夜市摊。

烧烤摊、啤酒屋、糖水铺……夜间经济不仅拉动了消费,还让城市的夜晚更有活力,真正实现“24小时不打烊”的都市生活。

编辑 周晓飒

(作者:晶报记者 徐黛茜 李岷/文、图(除署名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