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一个清冷的早晨,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攥紧一面锦旗,颤巍巍走进汕头市鮀浦中心学校的校门。当她终于见到深圳光明区的支教队长邓新东时,未语泪先流:“深圳老师,您是孩子的贵人啊!”锦旗上,“支教情深暖人心,爱心资助育桃李”十四个字熠熠生辉。邓新东握住奶奶的手,心头又暖又沉:“那一刻我更深切地懂得,原来这才是教育帮扶的意义,自己要做的是孩子成长的‘托举人’。”
▲奶奶到学校给邓新东送来锦旗
这面跨越山海而来的锦旗,无声诉说着一位在深圳特区成长、扎根教坛的“深二代”教师,如何在千里之外点亮了一盏名为“希望”的灯。
从特区到乡村:十五位教师的“破壁”行动
2024年秋,为贯彻落实“百千万工程”,光明区15名骨干教师踏上东行之路。来自光明区理创实验学校的教师邓新东,被任命为队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此行,邓新东和他的14名队友将肩负促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的责任担当,奔赴汕头市金平区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帮扶工作。
对这位出生于1980年的“深二代”教师而言,这次支教是跳出舒适区的成长之旅。在深汕教育的交流碰撞中,他得以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把深圳经验带去,也带回汕头的教育韧性,对区域教育差异的理解也更深了。”邓新东这样定义此行。
初抵汕头,挑战接踵而至:教学环境差异显著,资源捉襟见肘;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深圳的优质课程需本地化改造以避免“水土不服”。如何让帮扶“扎根”?邓新东的答案笃定——核心在“人”。
▲支教队临时党支部开展党员学习日
▲邓新给金平区学科教师上公开示范课
▲光明区赴汕头金平支教队合影
作为队长,邓新东面临的不仅是教学融合的挑战,更有团队分散管理的重任。此次支教,包括他在内的15名教师分布在金平区七所学校之内。他迅速摸清每位队员的“家底”,让数学老师的“分层作业设计”、英语老师的“英语小达人”、语文老师的“阅读小天使”、体育老师的“家庭运动达人”各展所长,“科创小课堂”“心理成长工作坊”相继绽放。他更以党建为“魂”,设立党员示范岗与示范课,将深圳“行走的思政课”和校家社协同育人经验倾囊相授。团队目标清晰如灯塔:在课堂、育人、师徒引领、集体意识、建言献策、团队互助六个维度“树榜样”。
课堂之外:“这个孩子,我托住了!”
然而,真正让邓新东心潮难平的,并非指引前行的明亮航标,而是一双课堂上低垂的眼睛。在他任职副校长的鮀浦中心学校的一次日常课堂上,角落里一个男孩异常低落的情绪牵动了邓新东的目光。
课后他把那个孩子叫进办公室,温和的询问中,一个令人心碎的现实浮出水面:男孩父母七年前离家杳无音信,他与年幼的弟弟全靠年过七旬的奶奶以微薄收入拉扯度日。当天放学,邓新东立即邀上班主任踏上了家访路。低矮的平房里,简陋的家具蒙着薄灰,老人愁苦的皱纹和孩子怯生生躲闪的眼神,像冰冷的石块,重重撞在他的心上。
“特别心疼,”邓新东回忆,“作为老师,也作为父亲,本能就想拉孩子一把——不能让家困‘困住’他的未来。”没有丝毫犹豫,邓新东当场决定:长期资助这个孩子!
回到宿舍盘算经济账,他坦言:“确实考虑过负担,但比起他的未来,这些不算啥。”当邓新东将决定告知家人,妻子的回应干脆而温暖:“能帮一个孩子改变人生,值!”夫妻俩为孩子精心准备了书包、书籍,妻子更贴心叮咛:“就当家里多了个‘特殊的家人’。”
▲邓新东日常去孩子家里探望
资助远不止于物质。邓新东定期与孩子视频,听他分享校园琐事,给他讲述深圳同龄人的奋斗故事;他联系深圳公益机构,为孩子匹配线上辅导课,让优质教育资源跨越山海阻隔。爱的滋养下,改变悄然发生。那个曾自卑瑟缩的男孩,如今在鮀浦中心学校的课堂上勇敢举手,主动与同学嬉笑交流,眼中有了憧憬的光。“一颗善良的种子在他心里扎了根,”邓新东欣慰地说,“他开始相信,这世界虽有风雨,但从不缺温暖与爱。”
教育就是“给希望”
作为一名在深圳成长的“深二代”,这座城市的血脉早已融入邓新东的教育情怀。
“深圳的包容与创新,教会我‘教育无边界’。”身为教师的邓新东感慨。这座城市随处可见的志愿者与公益行动,更让他将教育帮扶视为“必答题”而非“选择题”。这份“深圳温度”在七校间流淌:队员们自掏腰包为鮀浦的孩子们添置图书文具;牺牲周末走访困难家庭;深夜灯下仍与当地教师反复打磨教案……点滴“小事”,折射的是特区教育人共同的热忱。
▲邓新东带领队员们定期搞宿舍卫生
一年的山海奔赴,重塑了邓新东对教育的理解。“以前觉得教育是‘教知识’,现在明白教育更是‘给希望’。偏远地区孩子缺的不只是资源,还有‘我能行’的信念。教育要当‘点灯人’,点亮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哪怕起点低,也能靠知识改变轨迹。”
临别之际,邓新东带领团队捧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告别礼——厚达327页、逾12万字的《支教成果汇编》。光明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高度评价了这份汇编的意义:“这绝非简单的工作记录,而是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全景式操作手册’。”该负责人强调,“它凝结着15位深圳教师一年的智慧结晶与实践经验,是光明区教育对口帮扶汕头金平区工作的宝贵财富和标志性成果。” 汇编系统梳理了深圳经验在金平区的本土化探索历程与显著成效。“邓新东队长及其团队完成的这份汇编,为我们提供了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全景式操作手册’和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库’,”该负责人进一步解释道,“它详细记录了两地协作的清晰路径和方法论,是未来持续深化光明与金平教育协作,乃至为其他地区开展类似帮扶工作提供的‘指南针’与‘工具箱’。更重要的是,它树立了一个标杆,充分展现了光明教育人的担当精神与专业追求,其示范和激励作用将持续照亮后续教育协作之路。”
▲邓新东为汕头金平区青年教师开讲座
锦旗高悬,责任在肩。邓新东对那名男孩的守护远未结束:“从去年决定资助他开始,我会一直陪伴,直到他真正能独立面对生活。”他更深知,一己之力难解千结。
面对乡村学校的深层需求,他呼吁构建“三位一体”支持:资源上,社会力量补齐硬件短板;政策上,建立“支教教师长效培养机制”;心理层面,为困境儿童配“成长导师”并长期追踪,“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掉队”。
奶奶送来的锦旗静静立在邓新东案头,“支教情深暖人心,爱心资助育桃李”两行金线绣字在晨光中发亮。这面锦旗不仅铭刻着一个孩子与一位深圳教师在鮀浦的相遇,也仿佛映照着那位“深二代”教师心底日渐丰厚的柔软。
从深圳湾畔到粤东山海,邓新东以“深二代”的担当,将特区的温度与情怀,倾注于一段跨越地域的教育托举。他托起的,不仅是一个困顿少年的命运,更是教育公平那束不灭的光——这束光,终将照亮更多崎岖的来路,让“一个都不能少”的誓言,在无数孩子的人生中铿锵回响。
编辑 周晓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