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深二代 | 宝安中学(集团)高中部生物教师陈振鹏:在这里毕业,回这里执教

晶报记者 王文丽(受访者供图)
07-25 04:37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把大学实验材料搬进高中课堂当了老师后,陈振鹏开始有意识地唤醒学生学习的价值

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高中部生物教师、高一生物备课组长陈振鹏,从宝安中学的学生到校友,再到回归母校任教,他的故事根植于深圳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他的血脉流淌着一脉相承的本地情愫与教育情怀。陈振鹏坚信“选择自己喜欢,喜欢自己选择”,秉持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不断践行教育家的精神。他将科学的种子播种在学生心里,将创新的基因注入学生的思维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科核心素养,助力学生“成人、成才、成功”。

宝中→华师→宝中

1992年,他在深圳出生,他的家人为他取名“振鹏”,寓意希望他能为振兴鹏城献力。在高中时,他的QQ账号取名为“梦想鹏城”,后来作为他的微信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寓意“我的梦想就在鹏城”。而这也体现在他高中时立下的梦想及之后的实践。

▲陈振鹏

高中时代他的班主任、生物老师叶胜林,以其不凡的教育理念和人格魅力,为陈振鹏的人生抚琴调弦,引发了深刻的共鸣。从那时起,陈振鹏立志要成为一位高中生物教师。

2010年,他在宝安中学高中毕业,2016年,他在华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以新的身份回到宝安中学教书育人,实现他的教育梦想。

陈振鹏(左)与他高中时的班主任、生物老师叶胜林。

回到母校,一切都是如此熟悉。“高中时我的班主任、生物老师叶胜林,如今是我的教学师傅,他把所有的教育理念和想法、经验毫不吝啬地传授给我,还提醒我要主动思考,帮助了我很多。曾经的老师们成为了我的同事,但当我见到他们时仍然会自觉地喊‘老师好’。我也慢慢适应了学生们对我说‘老师好’。”他逐渐适应了身份的转变,从“学生”到“老师”、从“班长”到“班主任”,他体会到教育的意义,体会到备好一节课是不简单的,认识到要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懂得与家长沟通等等。

在他的课堂上,深圳元素无处不在,比如在生物基因、生态内容授课时,结合华大基因、红树林等与学生分享拓展知识。他的课不是单一地灌输知识,而是培养学生“问题的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升知识获取能力,善于提出、思考、解决问题。

把大学实验材料搬进高中课堂

当了老师后,陈振鹏开始有意识地唤醒学生学习的价值。高中教材里有一个探究酵母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非常耗时,需要连续观察7天,他没有选择直接呈现理想的实验数据让学生分析,而是坚持让学生连续测量,带着学生亲自去测量。在测量过程中,发现种群数量提前下降,他就告诉学生换一个设备重新再来测一次,发现果然是取样不当造成的数据偏差。有学生问他:“怎么这么肯定是我们测错了呢?”他笑着说:“这个实验我做了太多次了,这些问题我早就遇到过了。”这个过程看似花了更多时间,但恰恰唤醒了学生们的科学精神,让他们明白,在问题和答案之间不是简单的记忆,而是严谨而漫长的科学实验。

陈振鹏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

为了让学生了解前沿生物学,他克服重重困难,向他的大学导师借来实验材料质粒和引物,在高中课堂开展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基因工程实验,让存在于教科书上的实验呈现在学生面前。当有学生在实验后高喊“老师,我想做生物学家”的那一刻,他很自豪,因为唤醒了学生科学梦想的种子。

2018年起,他不断挑战自我、砥砺教学技艺,参与各类教学能力竞赛并成绩斐然:2018年,荣获深圳市生物学科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第一名;2019年,再次斩获深圳市生物学科现场命题比赛第一名;2023年,他摘得深圳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第一名,并在广东省第四届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荣获生物学科一等奖第一名。

课堂上的AI

1980年之前,陈振鹏的爷爷往前两辈就扎根在深圳这片土地,他属于在深圳这座城市土生土长。当陈振鹏回想起从幼儿时期到现在、与特区共成长的这段时间,他深刻感受到深圳的变化。“深圳的更新变化很快,‘深圳速度’深深影响着我,让我愿意尝试新的事物,让我懂得努力跟上时代,不怕试错、勇于尝试、大胆迈步。因此我也希望学生能紧跟时代、融入社会。”

陈振鹏将AI工具用于教学。

前不久,他参与实践了两节AI融入课堂。其中一节课,他抛出问题,学生分成兴趣小组,引导学生通过AI等工具搜集信息,形成小组汇报;另一节课是引导学生通过AI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分析方案的可行性,再通过陈振鹏的科学实验进行思考。这让学生扩充了知识量,在探索中成长。“我希望深圳发展得越来越好,吸引打造更多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拓宽学生的眼界,为未来一代又一代提供更加便利优质的教育环境。”陈振鹏说。

深圳教师这个群体,在他看来是充满活力的。展望未来,他致力做一名跟上时代步伐、不断拓展自己的好老师,倾听学生们的声音,着眼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个性发展需求,聚焦大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提高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们更好地成长,更好地助力学生“成人、成才、成功”。“我会一直为之付出努力的。”他带着一颗渴望传授知识与智慧的心,踏进校园,登上讲台,以满怀激情,迎接每堂课。他在讲台上精心营造出的“留白”,为学生的思考预留了广袤的空间,正如一位心思缜密的园丁既注视着每一朵花的开放,又细心引导着它们向着阳光生长。

编辑 林雅婷


(作者:晶报记者 王文丽(受访者供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