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勤
许培武、王璜生等4位摄影人拍摄的珠江主题摄影作品《珠江时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年5月),是一部跨越1984年至2024年四十年光影岁月的视觉史诗,通过独特的镜头语言记录并诠释了珠江沿岸城市四十年以来的社会变迁与发展脉络。从1980年代初的朴素风貌到21世纪的新都市景观,从传统渔村的宁静到现代大都市的繁华,每一幅作品都是时代印记的见证者。
当王璜生在1984年踏上那辆老式自行车,沿着珠江溯源而上时,他未曾想到,这场79天、3300公里的骑行,会成为本书追溯的起点。在云贵高原的盘山土路上,在桂西黔南的吊脚楼旁,他用简陋的相机凝固了珠江最初的素颜:水上人家炊烟袅袅,河边驴马集市喧闹质朴。这些颗粒粗粝、构图随意的影像,恰似那个年代未经雕琢的真诚。王璜生镜头下的珠江,是未被现代文明裹挟的原始生命;而许培武的视角,则投向珠江入海口惊心动魄的蜕变。2002年,当他第一次站在南沙的滩涂上,眼前只有推网捕鱼的乡民和旷野中孤零零的南沙大酒店。二十年间,他执着地用宽幅镜头见证滩涂长出邮轮母港,蕉林河畔崛起新区天际线。他拍下泥塘里打滚的赤膊孩童,也拍下湿地公园飞越西伯利亚的候鸟群——珠江三角洲的现代化进程,在他的镜头里有了滚烫的体温。
如果说许培武是时代的记录者,那么于涛则是珠江的精神赤子。这位辗转多地的陕西人,在珠江边完成了生命的第二次降生。他的镜头拒绝粉饰,只以平静的凝视捕捉母亲河的愁苦与温柔。江畔少年回望的眸中,倒映着后现代碎片、农业遗迹与工业荒诞的交错。他相信,《诗经》般简朴真实的影像,才能承载珠江的深沉血脉。而胡群山的镜头,直指珠江源头的生命密码。在云南曲靖的马雄山,她追随徐霞客三百年前的足迹,用田野调查的方式记录“一滴水三江”的奇观。她的《盘江考》系列,将源头村落刘麦地的农耕转型与珠江的浩荡奔流勾连——江河的史诗,终究是人的史诗。
影像的力量,在于它保存了宏大叙事中易被湮没的毛细血管。当王璜生翻出当年沾满汗渍的骑行日记,当许培武对比南沙第一栋高楼与如今的摩天楼群,当于涛拍下江边人“生而平等”的凝视,当胡群山在源头村庄记录百态人生——他们用镜头完成的,何尝不是一场跨越四十年的集体抒情?在影像泛滥的今天,《珠江时间》提醒我们真正的记录意味着什么:它需要许培武二十年的坚守,需要王璜生翻越云贵高原的脚力,需要于涛剥离矫饰的勇气,需要胡群山“朝碧海暮苍梧”的胸怀。当一条河与人的命运如此紧密地交织,这些影像便不再是冰冷的档案,而成为我们共同呼吸的时代证词。
四位摄影师各自不同的视角与表达方式交织在一起,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元而丰富的视觉叙事体系。他们虽风格迥异,王璜生如行吟诗人、许培武如历史书记官、于涛如静观哲人、胡群山如田野考古者,但他们共同完成了一次对“边缘叙事”的深情正名:当长江黄河承载着厚重的“中原想象”时,珠江流域的变迁同样值得被凝视。如今,珠江依旧奔流,而它携带的故事,已在光影中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