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七、深圳市首位!广中医深圳医院7案例获评国家卫健委创新案例

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深卫信 文/图
08-03 22:4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了全国医疗卫生服务提质增效创新实践案例评选结果,共525个案例入选。其中,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下文简称“广中医深圳医院”)凭借《肿瘤“防-筛-诊-治-康”整体整合模式的构建》《精准化三级预防在社区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等7个创新案例上榜,入选数量位居全国医疗机构第七位、深圳市首位。

这份国家级榜单的案例分为三大主题:医疗质量安全与运营管理实践;管理工具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与实践;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广中医深圳医院的入选案例,涵盖了从诊疗流程到患者照护的多个环节,直指群众就医的痛点难点,持续给患者更高效省心就医体验。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

肿瘤患者从这里走出煎熬的漫长时空

“鸳鸯双栖蝶双飞,满园春色惹人醉。”舞台上,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弹钢琴,穿着病号服、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话筒唱着《女儿情》,台下的观众跟着琴声和歌声轻轻哼唱,这是广中医深圳医院“慢病相对时空深圳站”项目的夏日主题音乐会现场。蕴含医学人文内涵的音乐治疗,正成为缓解肿瘤等重型慢病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双重压力的特色疗法。

唱歌的王阿姨是胰头癌患者,严重的腹泻、黄疸和剧烈的癌痛,让她处于中度焦虑抑郁状态。睡眠障碍、疼痛、乏力……这些问题像一座座大山,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在偶然的机缘下,王阿姨参加“慢病相对时空深圳站”活动。在这里,她第一次接触到了音乐治疗,发现音乐治疗不仅能调节情绪,还能通过特定的频率改善身体机能。

在一次次的“慢病相对时空”项目干预治疗中,王阿姨情绪状态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获得提升。“在随访中,我们发现她的负面情绪发作频率减少,睡眠质量提高,这些改变让她能够更好地配合后续治疗。”“慢病相对时空深圳站”项目负责人王禹燕主任表示。

如今,王阿姨已成为该项目最忠实的参与者之一,每次到活动现场,她常常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其他病友,告诉他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不要放弃希望。”

2023年4月,广中医深圳医院引入复旦大学“慢病相对时空”公益性医疗项目,建设了“慢病相对时空深圳站”,以“医护康Care”(医生、护士、康复师)为核心,联合心理治疗师、社工组成综合干预团队实施,从单一的药物治疗变为“医学—社会—心理”综合干预治疗,从医院院内治疗向院外、社区延伸,医生有着“医生—老师—朋友”的综合角色,给慢病患者提供多样化治疗方案。

王禹燕主任介绍,“慢病相对时空深圳站”项目以广中医深圳医院为枢纽,依托深圳市中医肿瘤医学中心作为主要实施部门,联动30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形成“防治康管”全周期服务网络,定期开展健康讲座、心理干预、导引干预、音乐治疗、书画疗愈、影像疗愈等干预措施,医学人文与医疗技术深度融合,重塑患者的医疗服务体验,肿瘤患者从这里走出煎熬的漫长时空,延伸生命时空。

“肿瘤患者从这里走出煎熬的漫长时空,延伸生命时空,项目开展2年多来,举办二十一期67场149次干预治疗活动,服务近1800名重型慢病患者。”王禹燕主任表示,经过干预治疗后患者的抑郁、焦虑、失眠、疼痛、疲劳、情绪孤独等情况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也显著提高。

去年,“慢病相对时空深圳站”项目成立联盟,深圳经验辐射全国,来自全国各民族地区包括新疆、西藏、广西、云南等24家医院加入联盟,建设了新疆克拉玛依站、乌鲁木齐站、云南站等,更多的肿瘤等慢性病患者享有更具有人文情怀的就医模式。

精准化三级预防给老年人稳稳的“医”靠

首诊在社区,有病找家庭医生,已成为越来越多深圳人的共识。在福田区下沙社区,有一栋5层的小楼——下沙社康站,前身是1999年成立的下沙医院。居住在下沙社区的老人们出现头疼脑热首选下沙社康站,他们仍亲切地称其为下沙医院。

86岁吴奶奶是下沙社康站的常客,由于有吞咽障碍,她长期在社康站换胃管,在一次体检筛查中,广中医深圳医院下沙区域社康站护士长楚斯垠敏锐发现吴奶奶害怕呛咳导致肺炎住院,从而抵制自主进食。在老年护理专科门诊,楚斯垠为吴奶奶进行全面评估,教会她口腔操慢慢恢复吞咽功能,再上门教吴奶奶小口小口、用专业勺子用餐。“3个月的训练,吴奶奶拔除胃管,不会呛咳成功进食,老人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楚斯垠说。

吴奶奶得到连续性、精细化的健康管理,得益于下沙社康站在社区老年健康管理中引入精准化三级预防。据介绍,下沙社康站以三级预防为核心,构建“医院-社区-居家”联动服务体系,整合多学科资源,实现老年疾病全周期管理。一级预防包括免费接种流感/肺炎疫苗,推广三伏贴等中医保健以及健康讲座;二级预防则是为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慢病筛查,引入老年综合评估技术,开设老年护理门诊;三级预防包括建立家庭病床服务,提供上门康复方案,首创“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居家安宁疗护”模式并获省级推广。

家庭病床、安宁疗护实现医疗服务向家庭延伸,让年老体弱、长期卧床或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在家享有医疗服务,这也是下沙社康站三级预防的创新举措。80岁的黄伯是鼻咽癌晚期患者,卧床在家,长期留置胃管和尿管,把病床“安”在家里,下沙社康站医护人员定期上门服务。

炎炎夏日洗澡是件日常小事,然而对于高龄失能老人来说却是个“奢侈”的需求。“到了终末期,黄伯不想反复跑医院,和家人提出希望我们能提供安宁疗护服务,还希望我们能协助给他洗个澡。”楚斯垠表示,卧床老人洗澡具有一定的风险,黄伯家人担心洗澡过程中胃管、尿管被感染,也怕跌倒。楚斯垠和医生带上急救箱、吸氧机,黄伯家人搀扶着黄伯到浴室洗澡。“老人洗完澡从浴室出来后,虽然他说不出话,但老人看我们的眼神都不一样了,脸上有着更欣喜的表情,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楚斯垠表示,洗完澡后,他们再检查消毒尿管,监测生命体征。“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居家安宁疗护服务,医护人员、社工经常上门给老人的家属赋能,辅以中医特色疗法,黄伯有尊严地度过生命最后阶段。

精准化三级预防给老年人和家属带来稳稳的“医”靠,居民们说:“下沙医院(社康站)可以免费打疫苗、体检,看诊、转到医院、上门建家庭病床,对我们老人健康有一条龙的服务。”“我父亲生前长期卧床,只能靠胃管和尿管过日,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安享晚年。”

让患者少等一分钟、多感受到一分尊重

7个案例上榜国家级榜单的秘诀是什么?广中医深圳医院党委书记张天奉表示,医院深入落实《深圳市医院医疗服务“双改善双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年-2025年)》,始终秉持“质量是生命,技术是筋骨,服务是血脉,文化是灵魂”理念,以问题为导向推动创新发展。

人才是质量管理核心力。张天奉书记介绍,医院持续完善相关制度、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开发了涵盖6S、PDCA、品管圈、精益A3等10大类质量管理工具课程,通过课桌式演练、工作坊及个性化辅导等培训形式,培养出56名精益医疗绿带(一种质量管理认证)和116名多维质量管理工具内训师,1名全国质协系统QC小组活动评委,为临床医技科室输送质量管理骨干。医院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形成良好的精益管理文化氛围。

精益化管理给患者带来哪些就医新变化?林汉利院长表示,医院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不断优化就医流程,管理效能持续提升,预约患者的等待周期缩短了四分之三,将高峰期排队等候时间缩短了二分之一。与此同时,患者的就医费用也大大降低,医院通过精益管理,规范诊疗行为,大幅降低住院次均费用。2023—2024年,将全院住院次均费用累计下降11.5%,平均每名患者节省费用2254元,全年累计节省费用8122万元。

此外,医院急危重症救治服务实现标准化,比如,卒中中心团队通过精益项目,优化了卒中患者DNT价值流,将DNT时间中位数由67分钟降为27分钟,2023年该指标在深圳市排名迅速提升至第4名。

值得一提的是,医院持续健全三层四级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三年来成效显著——累计减少患者等候时间35397天,节约费用8422万元;提升医护工作效率9818天;患者满意度在全市公立医院排名中遥遥领先,连续五年保持国家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A级水平。

“我们将持续从患者视角出发,通过现场观察、模拟患者就诊流程等找出不足,运用科学管理方法进行持续改进。”林汉利院长表示,通过强化三层四级质量管理,深化质量安全日常监管和持续改进机制,将科学管理思维渗透到日常诊疗行为中。“所有这些举措,最终都指向一个目标——让质量安全‘看得见’,让患者体验‘摸得着’,从诊疗到照护,给患者更高效更省心的就医体验”张天奉书记表示。

广中医深圳医院7个案例获评国家卫健委创新案例

1、《SPD系统赋能医联体药品协同管理实践:助力降本提质增效》

2、《肿瘤“防-筛-诊-治-康”整体整合模式的构建》

3、《精准化三级预防在社区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4、《运用精益A3方法提升内镜中心首台内镜准点开台率》

5、《基于HFMEA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率》

6、《降低口腔科牙科手机湿包率》

7、《五驾马车再升级:糖尿病智能共同照护团队的多维协同实践》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陈晨 二审 王雯 三审 吴德群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深卫信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