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明:用“复活术”延续古碉楼生命 | 赓续特区精神 锐意改革开放

深圳晚报记者 苏靖驹
07-31 09:00

深圳晚报

给生活更多创意

摘要

张伟明在深圳找到了自己,也找到了与这座城市相处的方式。

在已有200多年历史的古围屋梅冈世居附近,有一座同时代的碉楼,经过一番活化改造,变成了颇受年轻人欢迎的咖啡书馆。给这座碉楼带来新生的,是被朋友戏称为“老房子收藏家”的张伟明。

张伟明是湖南人。1997年,因为在深圳工作的父亲病了,张伟明中断高中学业来深务工。二十多年过去,张伟明在这里打拼出了一番天地。与众不同的是,他在爱上这座年轻城市的同时,也迷上了那些被“淹没”在高楼大厦中的历史建筑。

张伟明在深圳找到了自己,也找到了与这座城市相处的方式。

1999年的张伟明。

1

南下寻梦

从阅读中收获许多

1997年,张伟明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颠簸来到深圳。下车后看到的景象,让他周身的疲惫一扫而空:“满大街都是年轻人,个个都有朝气,走得飞快,感觉到处是机会,让我很兴奋。”

张伟明起初跟着父亲的团队做事,虽然收入还不错,却开心不起来,他还想要读书,惦记着自己未完成的学业。

“那时候我喜欢泡书店,一待就忘了时间,还常去公园晨读。”张伟明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充实自己,自修专业知识,把中断的学业“接”了上来。靠自学,他一步步走读完大学,拿到了工程专业的文凭,还考取了国家一级建造师。

上了3年班后,张伟明走上创业路,最初的方向依然跟阅读有关。“那时候我们在南山,做了街上最早的一批书报亭。”张伟明说,当时的网络远不如现在发达,人们都爱看报纸,书报亭里《深圳特区报》《深圳晚报》《参考消息》都卖得很好。

见书报亭生意有了起色,又考虑到父亲不能干重体力活,张伟明盘下了两个书报亭来让父亲经营。那段时光,张伟明很快乐,手头总有看不完的报纸、杂志,订阅《读者》《青年文摘》等刊物的习惯甚至保持到了今天。

2

进入工程领域

精研专业拥抱蓝海

弟弟完成学业后,也来到深圳。张伟明觉得,一家人不能都做同一类型的生意。他把已经成熟的生意交给了弟弟,自己尝试进入工程行业。

从装饰装修开始,张伟明的团队逐渐接触到污水处理、钢结构、玻璃幕墙等专业领域,经过多年探索,他选择深耕医疗专业工程领域。

“当时,装修装饰、配套部件生产的技术门槛还比较低,能为医疗机构提供一体化服务的团队很少,这是一片蓝海,我们经过努力,终于拿到了资质。”张伟明的团队与全国几百家医院合作,打造了近千个手术室,后来还将业务进一步延伸到高校、工厂,参与建造了各类实验室、洁净无尘车间、GMP药厂等。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们的工程专业资质已经覆盖建筑装饰设计、装饰装修、机电安装、电子智能化、洁净工程、消防、建筑工程、城市及道路照明、市政公用工程等领域。”张伟明说,有很多重点项目都是团队一手打造,ASMPT集团旗下的半导体行业洁净无尘车间、美澳医院等项目便是其中的标杆。

3

对老碉楼一见钟情

坚持凭技术修复老房

2018年,张伟明把家安在了龙岗,三年后把公司也搬了过来。

工作之余,他喜欢到龙岗各地的客家围屋逛一逛,了解这些围屋背后的历史,感受岁月的痕迹。他渐渐爱上了这些古建筑,也开启了事业的另一种形态。

“2022年,我在龙岗老街散步,在一片拆迁工地附近看到一座碉楼,就孤零零地立在那,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回去后,张伟明翻阅大量资料,了解到这是座清朝中晚期的碉楼。“我想活化改造它,让它留下来,重新焕发光彩。”

定下了决心后,张伟明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经过沟通,他对碉楼进行活化改造的想法获得了认可。就在当年,他和团队进场,老碉楼的重生之路开始了。

因为建成年代久远,这座老碉楼被白蚁蛀蚀,部分结构已经受损,这让结构加固成为最大的难题。为此,张伟明和相关部门及企事业团队反复研究调整方案,设计稿修改了十余次。最终,他们结合专家的意见,借鉴先进的建筑修复技术,在主要承重结构上增加钢柱,并对屋顶的檩条进行更换,将老碉楼的隐患一一消除,最大限度地还原了这座老碉楼的建筑本貌。

回想起那段时光,张伟明说:“改造不是件容易事,既要加固老房子的结构,又要保留它原来的风貌,还要再融入一些现代元素,让它成为当代实用的建筑,难度相当大。”

4

持续辛苦耕耘

老房子成了居民心头爱

2023年8月,老碉楼终于迎来了它的新生。

在前厅,正面的玻璃幕墙恰到好处地迎接自然光入户,让整座建筑呈现出通透、唯美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张伟明采用了具有历史韵味的软装布置,并基于他的阅读爱好,将这里打造为一处充满生活气息的咖啡阅读生活馆。

夜幕下的咖啡阅读生活馆。

在这座崭新的咖啡阅读生活馆内,又划分出了儿童阅读空间、四面书墙阅读区、艺术楼梯、小阁楼等功能区域,馆内藏书超过5000册,还为读者设置了借阅系统。咖啡阅读生活馆的前厅则是一个咖啡轻吧,店员用心冲调着咖啡,让咖啡香和书香相伴,给读者以独特的阅读感受。

这座咖啡阅读生活馆从2023年10月开业以后,很快便获得周边居民的认可,成为许多人的“精神家园”。特别让他惊喜的是,除了周边的居民和他常往来的朋友,这里还不时迎来外地朋友的光顾。

市民在馆内参加活动。

曾经有一对香港夫妇,说是在地图上看到这个小馆很感兴趣,可惜的士司机不认识路,于是他们便大胆跟着定位找到这里,随后在这里逗留了很久。这对夫妇对张伟明说,馆里收藏的书很对他们的胃口,另外店员所做的咖啡拉花、蛋糕、糖水都很合他们的口味,以后还会专程前来。

一位老顾客则把这里定为和朋友约见的“老地方”。馆内的小阁楼有两个座位,这位顾客每次来都会坐在那里,说那里是她的“本命位”,因为在那里有柔和的自然光,有原木散发出的清香,单单坐在那里就是很好的享受。

馆内的阁楼空间备受欢迎。

“老房子的生命得到了延续,人们也很喜欢,这让我非常欣慰,意味着它真的‘留下来’了。”在张伟明看来,单纯的修缮是不够的,一定要让这座老碉楼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让大家都喜欢上它,才能赋予它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现在看来,他所期待的这一目标,正在成为现实。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秦涵 审读 张蕾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万晖

(作者:深圳晚报记者 苏靖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