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少年记者“扎营”敦煌!博物馆探秘、馆长开讲,下一站:玉门关、阳关、莫高窟!

07-28 21:30
摘要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正金/文 李庭新/图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中的玉门关和阳关

历史上都是重要的军事关隘

和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

现为敦煌的重要历史遗迹





7月25日至8月1日

“湾区少年·丝路印记”

研学营扎营敦煌

湾区少年记者团成员

在宝安日报社组织下

深度走读敦煌,培植文化自信



7月25日

湾区少年记者团

经香港机场

飞抵达敦煌莫高国际机场






第一站
敦煌博物馆




7月26日上午,在敦煌博物馆馆长石明秀的大力支持和精心安排下,金牌专业讲师带领小记者们,深入建成于2011年、有着逾1.3万件(套)文件,涵盖石器、陶器、汉简、丝绸等14类文物的敦煌博物馆,“穿越”回2000多年前汉武帝时期“华戎所交”的厚重历史。
















张骞出使西域,为何走了13年才回来?


丝绸之路的名称,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抑或“进口”的?


投笔从戎、班师回朝,说的又是谁?


……

一连串提问

立即激发小记者们

浓厚的研学兴趣


原来,古敦煌深居亚欧大陆腹地,扼守着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也是丝绸之路南北两线交会的枢纽,以及东西方文明碰撞交融的熔炉。

张骞出使西域迟迟未归,是因为他被匈奴人控制留居。

丝绸之路的名称,最早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提出的。

投笔从戎、班师回朝,则都是关于班超的故事。






通过馆藏文物、专业讲解,小记者们同时明白了:发明造纸术者并非东汉时期的蔡伦,而且要早110年,蔡伦只是对造纸术进行了改造,纸张由厚变薄,也一改由废丝绵造纸为利用树皮、麻头、破布等造纸,成本更低;最早的长城,并非修建于秦朝,而是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大规模的修筑活动则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






研学期间

小记者们同时认真了解了

汉代的烽火制度、敦煌的邮驿

莫高窟的营造等等


















敦煌博物馆馆长石明秀,从本报副总编辑郑礼军手中接过“湾区少年记者团文脉传承基地”的牌匾,并欣然与湾区小记者们进行了时长一个小时的互动交流。













面对小记者提出的“如何更好地利用敦煌这个世界级文化遗产,培养新时代广大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如何让敦煌积淀2000余年的历史智慧,惠及全世界”“敦煌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哪些方面”“岭南文化与敦煌文化有何异同,又该如何共融”等话题,石明秀馆长认真、专业地进行了解答:敦煌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也体现为开放与包容,亦体现为对真善美的追求。“开放包容,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无穷动力。文明,因交流而精彩。文化自信,则是民族的根与魂。我们真心希望,通过敦煌文化,来向全世界传播中华民族可亲、可爱、可信的形象,并在广大青少年心目中种下一颗文化自信的种子。”














第二站
敦煌国际会展中心



7月26日下午,小记者们又乘兴参观了敦煌国际会展中心,《一起走过五千年》系列展在此举行。






在专业讲解员的引领下,小记者们通过彩陶展、多元包容文化展和敦煌文化主题展,对以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中国史前彩陶文化的发展历程、东西方早期文化交流、中华文化融合发展、敦煌文化在新时代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了解。










莫高窟内发现的部分敦煌壁画、世界上第一部环保法——使者和中所督查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等珍贵文化,让大家深受震撼。







接下来 

湾区少年记者团成员

将继续踏上

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

阳关、玉门关等

期待他们发回的精彩报道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