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 | 此心安处是吾乡——读《苏东坡传》有感

07-26 08:35
摘要

◎弘雅小学 五(4)班 蒋斯成 指导教师:舒芸

在中国的文坛上,苏东坡无疑是那颗最明亮、最璀璨的明星。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我得以走近苏东坡波澜壮阔的一生,深深地被他的人格魅力打动了。

首先让我佩服的,是苏东坡惊人的才华。他是一位名垂千古的文学巨匠——他会写诗,写词,写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舌尖上的艺术家”:被贬黄州时,他发现当地猪肉便宜却少人懂烹煮,便潜心研究,发明了色泽红亮、肥而不腻的“东坡肉”;他是心系民生的“工程师”:在杭州做官时,他亲自勘察设计,组织百姓疏浚西湖,并用挖出的淤泥筑起了一道长长的堤坝——苏堤。他还是书画家、音乐爱好者,甚至精通医药……这怎能不让人深深叹服?我真要惊叹:他是一个天才,也是一个全才呀!

更让我敬佩的,是他豁达、乐观的心态。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挫折,被贬官流放了许多次。但神奇的是,他总能在逆境中找到快乐和希望。被贬到黄州,他说:“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被贬到惠州,他开心地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即使被贬到遥远的海南岛,他依然坦然:“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我想,正是因为他勇于在黑暗和逆境中寻找光芒,他的诗词才显得如此豁达、超然,充满了力量。

最打动我的,是苏东坡和弟弟苏辙之间深厚的兄弟情谊。“三苏”父子都名列“唐宋八大家”,苏东坡的光芒似乎格外耀眼。其实,弟弟苏辙的才华也毫不逊色,甚至官至副宰相。但他甘愿收敛自己的光芒,全心全意地托举哥哥、帮助哥哥。他们兄弟俩互相关心,互相扶持,留下了许多感人的诗词和故事。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中秋之夜苏东坡思念弟弟苏辙时写下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份浓浓的亲情啊,是苏东坡在人生风雨中最温暖、最明亮的一道光。当乌台诗案苏东坡身陷牢狱时,他更是写下了:“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合上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我仿佛完成了一次穿越千年的对话。林先生用他饱含敬意的笔触,把苏东坡这位大文豪写得如此鲜活、立体、可亲。他不仅讲述了苏东坡的伟大成就,更细腻地描绘了他的喜怒哀乐、他的生活情趣、他与家人朋友的深厚情谊,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才华横溢却又充满烟火气的苏东坡。他的“此心安处是故乡”的豁达与乐观,更深深地影响了我。

点评

这篇读后感真挚动人,小作者敏锐地抓住了苏东坡最耀眼的特质:惊世才华、旷达乐观与手足情深。文中巧妙引用苏东坡的诗词,生动展现了东坡于逆境中寻光明的豁达胸襟;更以“乌台诗案”深刻诠释了兄弟深情。全文层次清晰,情感丰沛,是一篇有温度、有深度的读后感。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