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底蕴既可悠然释放、又能适时喷涌,而这种释放或喷涌无不散发着浓郁的家国情怀——这是同学胡艳超给我的最深印象。都晓得活水入渠清如许,却难静开卷有益读书心。随着网络、手机的出现,声讯、视频的登场,我就成了一个有浏览无品读、有屏幕无墨香的俗人,好在不久前,一部《在深圳湾眺望》从南方深圳寄到北国长春。说实话,我是从尊重同学的角度开启闲翻碎读模式的,不知不觉间,便从并非渴望变成手不释卷。
是因为文字优美吗?或许是。纵览通篇,没有洋洋洒洒,尽是娓娓道来,语言流畅得像欢快的音符谱成的乐曲,灵动得像悠长的丝线串成的珍珠,洗练得像干净的云朵织成的彩虹……分明是小针线缀成的大手笔。
是因为人物鲜活吗?应该是。芸芸众生,很少巨擘大佬,多为世间凡人,人物亲切得像你檐下的家人、邻居的伙伴、教室的同桌……分明是小角色演绎的大人生。
是因为故事感人吗?肯定是。不见波澜起伏,却能触景生情,情节真实得像自身经历的日记本,不同时代的生活照,社会发展的纪录片……分明是小切口敞开的大时代。
是因为内容厚重吗?当然是。不受行业所宥,面向大千世界,题材丰富得像深圳的地方志,家乡的连环画,世界的导游图……分明是小广角拍摄的大背景。
凡此种种,竟让我为起初的所谓友情阅读感到汗颜,从而深怀敬意遍览全书。但是,能够令我手不释卷甚至暴饮暴食的更大缘由则是闪烁在字里行间的一个“情”字!正是这无处不在、纵横交错、次第升华、经久不息的情,让我受敬佩催生的感动所驱,同作者一起走进《在深圳湾眺望》持久绵长的深情之中。
如果说感情是心中的风景,那么,作者胡艳超至少在作品中绘出了四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一道风景线是深圳情。《自序》中讲到因为深圳能“让有梦的人实现梦想”,作者从“背着简单的行囊沿街‘扫楼’”追梦开始,便与深圳、深圳人、后来到深圳的人,与热爱深圳、建设深圳、融入深圳的人,抑或说与他一起追梦的人,结下了不解之情,并通过《在深圳湾眺望》展现了对这座城市恢宏大爱。于是,才有追求梦想的闽捷遇上海纳百川的深圳,曲折南下的吉扬迎来灿烂的曙光,不谙世事人的骁勇接过王总的传承,一袋荔枝的付出尽显特区的情怀……作者甚至还将人类的感情赋予了机器人贝㙮,使得“深圳情”变得更加立体和感人。
第二道风景线是家乡情。根脉所系,情深似海,而这种情并没有局限于牵肠挂肚的双亲兄妹、“曾经是新屋”的自家旧屋,而是老及乡邻、人及今古,情及大众,家乡学者范老师,乱世才子饶汉祥、标志建筑“东门头” ……今与古相映成趣,人与物水乳交融,把爱家乡的感情描绘得起伏跌宕。同时,作者又能让自己的感情同作品中人物的感情交映生辉、形成共鸣,汇成梅川镇乃至广济县的群体大爱。《大哥进城》中,四安的清身洁行和妻子的贤良大气,更是放射出家乡春天的暖意和人性的光辉。
第三道风景线是天下情。从家乡梅川到特区深圳,无论是顶风冒雨还是顺风顺水,用不染尘埃的阳光心态培植的深情,从来都是灿烂而又明亮的。但这并非作者的全部情怀,他将朴素的家乡情、炙热的深圳情作为种子播于四海,耕耘出更为茁壮的人间情、家国情,天下情。武大学子看敦煌的别样情愫、血色河西思古人的清冽浪漫、喀纳斯湖救马的震撼瞬间、威尼斯城等团友的一场虚惊……书行此处,纷纭细碎的感情已然聚合为厚重博大的家国情怀和人间情谊,形成强大的感染力量和示范作用,这正是读者展卷的最大意义。
第四道风景线是文学情。可以肯定的是,作者绝非因为喜欢文学而写下这些故事,而是缘于为这些故事所动而付诸文学,从而实现深圳情、家乡情、天下情与文学情的高度契合,于是成就了这部《在深圳湾眺望》。读过之后你一定会惊叹,为了抒发激荡心房、喷薄欲出的这份情,作者走了多少路、谈了好多人、听了好多话、记了好多字、熬了多少夜、用了好多情……所以说,《在深圳湾眺望》既是文学作品又是情怀画卷,而且是情在文前,文以为情、文以载情。
作品人物众多、故事纷呈,而每个蓬勃向上、鲜活可爱的人物身上,都在折射作者的影子;每个文字清新、节奏欢快的故事里面,都能展现作者的心绪。所以,作者写作过程中,在用键盘与这些人物交谈时,在用真情与这些故事拥抱时,自然而然地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同理共情、同频共振。
由受访者供图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秦天 二审 李璐 三审 何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