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作者是“深漂”之一。
我的老家在湖北黄冈,坐高铁6个小时就可以回乡,而过去,来到深圳要经历汽车、轮船、火车的颠簸,辗转很久。其实,从大山到大海,人生的路途历时更久。
我把往来深圳的故事串成一本书,叫《在深圳湾眺望》,力求简短但不简陋、通俗但不庸俗、轻松但不轻飘、尖锐但不尖刻,希望能够传递出一份真诚、温润与美好。
为了这篇序言,我乘地铁9号线,走出深圳湾公园站,面朝大海,放飞思绪。
海风拂面,往事如烟。那一年,年轻的我揣着一叠简历走出罗湖火车站,一股带着鱼腥味的热浪扑面而来。我们这些背着简单行囊沿街“扫楼”的求职者,都是带着梦想而来的。要么是信心满满,立志干出一番大事业;要么是寻找机会,找一个赚钱更多的工作;要么是不满足于一成不变,要换一种活法;当然还有人是中意于这里的环境,一年四季可以穿漂亮的裙子。
深圳却不是世外桃源。许多“深漂”自认为是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人在深圳,如入战场,哪个不经历迷茫、纠结、痛苦,甚至绝望?是的,深圳的机会很多,但是这里藏龙卧虎,“内卷”更惨烈。你看到了腾讯、华为和大疆的腾飞,赞叹无数实干家、创业者的成功,可曾见到过失意者的叹息、失败者的哀痛。
站在深圳湾畔,回望都市风景线,我们要为深圳喝彩。一个城市的辉煌不在于它有多久的历史、多宽广的区域,不在于天然的资源禀赋,而是它的蓬勃精神和无限动力,它能否给予人们希望,让有梦的人实现梦想;能否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奋斗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感谢深圳给予我们这些。
潮起潮落,日月轮回,走过的路,经过的事,见过的人,历历在目。大多数深圳人来自他乡,可能是湖北人、湖南人、四川人,或者是东北人、中原人,也可能是全国任何一个地方人。移民文化赋予深圳敢为人先的基因和海纳百川的情怀,同时原乡和传统也给予我们奋斗动力和精神营养。深度融入这座城市后,紧张、拘谨和不安逐渐释然,置身繁华的都市,我们开始从容自信,心生美好。“来了,就是深圳人”“心安之处就是家园”。但是故乡依然让我魂牵梦绕,走过千山万水记住根在哪里,家是起点、是归宿、是所有的动力;纵有百转千回莫忘爱的传递,爱是给予、是回馈,是人间的最美。此刻,乡愁如海面飘荡的云彩,温馨而朦胧,遥远而亲近。
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我走过不少地方,见到各色族群,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有无奈,镜头里,有喜怒哀乐,有悲欢离合。改变命运、享受美好生活,是人类共同的愿望,是同情共振的人性。但是,十个手指有长短,由于先天条件不同、后天机遇各异,人与人达到的高度和理想实现的程度千差万别,但这又何妨?只要你心怀愿景、脚踏实地,摸爬滚打过,尽心尽力了,你就拥有值得欣慰的人生,就有属于自己的成就,就可以无怨无悔。
静心想一想,从自然到社会,哪有至高的境界和完美的时空。正如此刻镜头里的梧桐山,云蒸霞蔚,风云变幻,但动中有序。那山顶上的云雾,居高临下,踌躇满志,自有它的精彩靓丽,一旦阳光和温度变化,有可能化成骤雨,潸然落下,烟消云散。那山腰间的云雾,匆匆忙忙,左冲右突,你挤我,我挤你,奔波是它的常态,辛苦是它的宿命,一旦清风徐徐,它们缓缓飘动,与山缠绵,也尽显美好。最是那山脚下的云雾,它们被厚重的山坡阻挡,被山间的树木羁绊,欲上不能,徘徊无助,但它们不言放弃,蹄疾步稳,与青葱山水、高楼大厦融成一幅生动的画卷,何尝不好?
希望您认可这本书。
(此文系作者为《在深圳湾眺望》一书所作序言)
附
一部记录特区奋斗者精神图景的纪实文学作品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近日推出“深圳文典”系列新作——《在深圳湾眺望》。该书由金融作家胡艳超创作,以纪录片式的写实笔触,展现了改革开放浪潮中深圳建设者的集体群像。作为深圳本土文学的重要成果,该书已被纳入该社重点打造的城市文化品牌工程。
作者胡艳超兼具金融专家与文学创作者的双重身份。这位湖北黄冈走出的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不仅是英国赫尔大学访问学者,更身兼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金融音乐家协会理事等职,并曾两度荣获“深圳市音乐工程奖”。其跨越农村、工厂、金融机构到海外监管机关的多元经历,为作品注入了独特的人生厚度。
“这座城市是千万普通人共同书写的奇迹。”胡艳超在作品中这样诠释深圳精神。全书通过“人在深圳”“梦里家园”“远方不远”三个叙事维度,以平实鲜活的语言,记录了外来建设者们在南海之滨的奋斗轨迹。既有职场沉浮的生动切片,也不乏对故土乡愁的深情回望,更包含着走向世界的开阔视野。这种个人命运与时代浪潮的交织,构成了深圳特区发展的微观注脚。
该书作为“深圳文典”丛书之一,体现了深圳报业集团对本土文学谱系的系统性建构。丛书通过梳理城市文学脉络,正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特区特色的文化标识。有评论指出,这类扎根现实的创作,为理解中国改革开放历程提供了富有温度的人文读本。
目前,《在深圳湾眺望》已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全面发售。该书特别适合关注特区发展史、城市化进程以及当代纪实文学的读者群体。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张蕾 二审 刁瑜文 三审 张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