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蓄力磨砺 志在慕峰之巅

07-21 09:09
摘要

慕士塔格攀登第六日:第二次全员拉练

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金璐 文/图

7月21日,星空户外的慕士塔格峰攀登队员们要进行第二次适应性攀爬与训练。这一次,大家要从海拔4400米的大本营出发,先攀登到海拔5500米的C1营地,在营地休息一晚后,再爬到海拔6200米的C2营地,以让自己的身体尽可能适应高海拔攀登,以助于登顶。

▲向导罗布(左)带领队员轻装徒步。

轻装徒步抵达慕士塔格峰下

被誉为“冰川之父”的慕士塔格峰,高7546米,是7千米级雪山中高海拔体验最强烈的山峰,也是为攀登8千米以上高峰做准备时的极佳过度山峰。整个慕士塔格峰攀登行程一般为18天,前期要经过高海拔徒步训练和前后两次适应性攀登与拉练。

▲克州环保登山协会号召大家进行垃圾捡拾。

7月17日,吃过中饭后,星空户外的慕士塔格攀登队员们从牧山旅馆出发,乘车赶往204营地,队员们要轻装徒步,从204营地向慕士塔格大本营进发,开始进行高海拔适应性训练。

204是中巴公路距离慕士塔格最近的中转点,从这里到慕士塔格大本营大约有9公里,轻装徒步大概需要4到6个小时。此行的攀登队长罗布来自拉萨,爬过13次珠峰,因其显赫的“战绩”,备受队员们信赖。他嘱咐队员们小步慢走,以适应海拔从3700多米向4400米的爬升。

走过一段乡间小道后,队员们进入了高原草甸区域,这里的青草和南方的青草不同,不高不密,一蓬蓬顽强地从土里冒出头来,偶有一丛丛黄色或紫色的小野花在草地中摇曳,牦牛粪星星点点地散落在草丛间。脚踩过、风吹过,泥土和野草的芬芳扑鼻而来。

行至海拔3900米,草甸悄然退场,取而代之的是狰狞的碎石坡。拳头大的岩石在脚下滑动,一定要看好下脚处,不然很容易崴脚或者摔跤。几公里的路,碎石坡绵延不绝,大家要踩着碎石翻过一个又一个山坡,行走途中,时常听到石头被踩得滑下坡的声音。膝盖在不稳定的踩踏中承受着额外的压力,呼吸声在面罩中变得粗重,但头脸很少有汗,因为帕米尔高原的风很快会将它们吹干。

喘着粗气走着走着,突然看到融化了的冰川水在碎石中奔流而下,形成一长段激流。大家必须要相互扶持,才能找到激流中堪堪冒出头的石头,迅速地跳跃过去。一路虽然苦累,但“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就在眼前,抬眼就能看到巨大的冰盖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蓝,冰舌下的冰塔林如利剑悬挂。再向四周望去,帕米尔高原的高山雄弘而苍凉,除了前行的登山队员们,山中没有任何现代的气息,就连动物、虫蚁也很少见,只有偶尔能够看到土拨鼠迅速地窜走,和远处山上慢悠悠的牦牛。

高原上的天气瞬息万变,前一秒又热又晒,要脱去外套,下一秒云把太阳遮住,气温骤降,立即就要添衣戴帽,一切都和我们生活的城市不一样。这里的风、这里的云、这里的山,这里的渺无人烟,都有着惊心动魄的壮美。

晚上八点半,经过6个多小时的徒步,跟团行走的记者终于走到了慕士塔格大本营,瘫坐在营地前,刚好看到日照金山,神圣又美丽,一路的疲惫一扫而光。营地已经准备好了热汤热菜,热热闹闹地吃完饭,向导罗布立即催促大家去换上最厚的衣服再来营帐开会。果不其然,十点多钟,气温骤降,记者穿着最厚的羽绒服才能抵御高原的寒冷。会议中,罗布嘱咐大家照顾好自己,不能感冒生病,更重要的是,当晚大家必须12点钟之后才能睡觉,第二天需要早起,以防高原反应。

一天终于结束了。扛到12点,记者钻进帐篷里的睡袋,听着营帐外呼呼的风,沉沉睡去。

全体队员捡拾垃圾

贡献环保力量

7月18日,吃完营地精心准备的早餐,星空户外的队员们前往慕士塔格登山活动指挥部进行检录,并参与了一场颇具意义的环保活动。

▲穿越激流。

在指挥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体育和竞赛管理中心的资格审查长,以及负责星空户外团队的裁判员、联络官孙玉恒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他嘱咐向导一定要照顾好队员,时刻观察队员的身体状态,正确判断队员是否可以继续攀登,是否需要休息、是否需要下撤。他叮嘱队员们严格遵守国内登山管理办法,一定要注意安全,“登山的机会很多,生命只有一条。冲顶是目的,回家才是王道。”随后,他认真核对了每一位队员的身份证与报名表是否一致,并向队员们依次发放了登山证。

孙玉恒告诉记者,今年慕士塔格登山流程更加规范严谨,完全按照赛事标准进行,队员要经过报名、备案、检录等系列流程。“这既是为了规范慕士塔格登山活动,也是为了保障每一位攀登者的权益。”

领完证件后,克州环保登山协会、社体中心裁判员(联络员)队伍,邀请各个登山公司在大本营联合开展清捡垃圾环保活动。工作人员表示,营地周边生活垃圾依然较多,对自然的破坏较大,尤其是烟蒂里的焦油等残余物会破坏草场、水源和土壤。“捡拾垃圾是最简单的方法,但更应该从源头解决问题。例如源头减量、分类循环等。”

在主办方的号召下,大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捡拾,人多力量大,大本营附近的垃圾被捡拾一空,队员们纷纷表示:“在多年的户外运动中,我们已经养成了自己携带垃圾袋带走垃圾的习惯,但也要继续影响更多人重视环保,守护大自然的一方净土。”

负重20斤

进行第一次重装徒步拉练

7月19日,按照计划安排,队员们进行了“一拉”,即第一次适应性攀登与拉练。

一大早,清备管理员噜噜就开始向队员发放连体羽绒服、高山靴、踏雪板等装备,大家各自试好了码数,便开始整理装备。本次拉练要求队员将高山连体服、睡袋、高山靴、防潮垫等装备背到海拔5500米的C1营地,然后返回大本营进行休整。记者体验发现,每一只背包都非常沉重,大概有20斤,想将其背上身都非常困难,这么高的海拔走几步更是气喘吁吁。

据攀登队长罗布介绍,这段路要行走七八个小时,是非常疲惫的一天。吃过午饭,队员们在中午12时准时出发,晚上7时38分便已返回大本营,整体状态良好。

晚餐过后,登山总指挥杨丹和攀登队长罗布再次召集全员会议,总结“一拉”情况,并对后续攀登安排做出部署。会议再次强调“团结和环保及安全”,希望每位队员加强协作,树立环保意识,不得污染雪线,每个人都必须将垃圾带下山。

杨丹说:“神山有灵性,他能感应到每一个人的虔诚,你爱阿塔,阿塔也会爱你。(备注:穆士塔格被称作“冰川之父”,是当地的神山,当地克族人称穆峰为“阿塔”,是父亲的意思)大家要用心去感悟山、领悟山,与天地对话,让阿塔神山接纳我们,全员登顶。”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