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新闻全媒体记者 雷小林 通讯员 廖锦帆 周洋爵 文/图
▲老法官调解工作室是群众身边的“法治守护者”。
“把隔阂先放一放,把心结说出来。”老法官温和却蕴藏力量的话语,如同春风化雨,悄然浸润当事人的心田。7月10日,在光明街道“老法官调解工作室”,当事人张女士向驻点老法官连声道谢。话音落下,一起僵持近半年的离婚财产纠纷终于尘埃落定。
矛盾源起于一对离婚夫妻因“人才房”归属及婚前财产分割闹得不可开交,一方迟迟不肯搬离,矛盾尖锐。驻点老法官接手后,没有简单套用法条,而是耐心倾听双方诉求,像“拉家常”一样帮他们理清婚前婚后的财产“糊涂账”,用专业的法律分析和入情入理的沟通,一点点弥合分歧。经过半个月的反复沟通、细致调解,终于促成双方心平气和地达成协议:明确了财产分配方案,敲定了搬离时间。这场剪不断理还乱的婚姻纠纷,在老法官的智慧和耐心调解下画上了圆满句号,真正实现“案结事了”。
据了解,“老法官调解工作室”于今年2月成立,是光明街道与光明区人民法院联手打造的创新品牌,它不仅是深化“府院联动”、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还成为居民身边值得信赖的“解忧驿站”。曾经庄严肃穆的审判席被“1名调解长+2名调解员+2名助理”的调解组合取代。退休法官脱下法袍、换上调解马甲,用一辈子积累的审判经验,把纠纷拦在法庭外、化解在家门口。
工作室运行近半年,累计受理纠纷248宗,成功调解156宗,成功率达62.9%。尤其在处理婚姻家庭、财产分割、邻里关系等领域的“骨头案”“钉子案”时,老法官们善用“法律研判+情理疏导”双轨模式,从源头“把脉”矛盾症结,找到双方利益的平衡点,让调解更有公信力、更具成功率,使纠纷在基层得到有效化解,显著减轻了法院诉讼压力,节约了宝贵的司法资源。
光明街道“老法官调解工作室”正以其独特的专业优势和深厚的为民情怀,在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上,书写着“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就地化解”的生动篇章。它让法治的阳光更温暖,让和谐的根基更牢固,是群众身边看得见、信得过、用得上的“法治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