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魏沛娜
苹果如何用甜味征服新大陆?
郁金香如何以美丽撬动经济杠杆?
马铃薯如何凭饱腹重塑农业文明?
在《植物的欲望》这本书中,饮食作家迈克尔·波伦通过讲述苹果、郁金香、马铃薯等植物的故事,巧妙地论证了人类和驯化的植物是如何形成一种类似的互惠关系的。
资料介绍,迈克尔·波伦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从农场到超市,再到制作出各种美食的厨房,他更像是一位热爱田野调查的美食侦探,研究食物从产地到餐桌的过程,同时对饮食文化背后的人类社会困境进行思考。
▲《植物的欲望》
[美]迈克尔·波伦 著
刘夙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5年7月
本书由上海辰山植物园研究员刘夙翻译,并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刘孝廷作推荐序。刘孝廷指出,“书名《植物的欲望》其实是句双关语,其既讲植物的欲望,也还包括人对植物的欲望,讲人看到的植物,以及人和植物的关系;而且,他说的是植物,也在变相地说人,实乃借物喻人。作者选择四种植物、四个向度,由一段段有趣的札记穿缀而成,逐次讨论植物欲望的生命力、欲望的层次、欲望与人的精神等,一如厨师剥蒜,层层去皮,直至揭秘,可谓珠玉生辉却形散而神不散,读后如品佳肴,回味绵长”。
刘孝廷认为,其实,书中对四种植物(即四种欲望)的选择是很有讲究的,甘甜、美丽、迷醉、控制等都有一定的文化对应性,实际关乎人的四类生活。而总括起来,一方面通过对植物性能的揭示,看看植物怎么应对人和应对环境的变化,这就把植物当做了主体、当成了主人。这个视角是非常有意义而且重要的。另一方面,作者又以植物为镜,从植物的“观点”看人,或指物说人,讨论植物与文化。
“在阅读中你会逐渐看到,人与植物、人与万物、人与自然之间,有着诸多关联;人不仅源于自然,植根于自然之中,自然也深深嵌入人的生活和行动中,人甚至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完全不象技智主义者所宣称的那样,仅仅是一种功能或存在者间的关系,仿佛人和自然是楚河汉界无法逾越。”刘孝廷说,按书作者的观点,人在与植物的互动中不仅了解和亲近植物,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了自身。这种沟通实际是一种人与植物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