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魏沛娜
如何看待草木、虫鱼、鸟兽等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及作用?
如何理解传统文化中的“博物”与“多识”?
《探野撷珍》一书以生物史学者罗桂环多年来的博物实践为素材,以科普散文的形式向读者传递中国传统博物精神。据了解,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述及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维护、环境保护等议题;其次,罗列中国各类珍奇动植物的认识和开发利用史,阐述了古代博物和多识的发展历程。最后,着重介绍了诸如威尔逊、布林等生物学家和地学家的科学成就及其影响,以及历史上的科学活动对后来的启示等。
▲《探野撷珍》
罗桂环 著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5年1月
资料介绍,本书作者罗桂环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生物学史、环境保护史、西方在华考察史和栽培植物发展史的研究,目前从事中国园林植物栽培起源和传播的研究。
成长于山乡,罗桂环对认识、欣赏鸟兽花果,了解它们的文化历史,怀有特殊的情结。他说:“希望阅读本书,欣赏着最早的一批大熊猫图片,了解这种世界‘萌宠’早期的心酸历史,人们会产生更多的怜惜;畅谈古人心目中的‘仙鹤’,领略18 世纪清代宫廷画家和法国艺术家笔下丹顶鹤的不同风采,进而对画家的不同视角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欣赏古人费心培育的金鱼,中国遗传学奠基人陈桢从中得到启发并发现论证其变异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古人‘玩物’本为艺术,不仅体现智慧,还带动科学。而法国学者在东北调查人参,以自己的学识‘触类旁通’推测加拿大也产人参(西洋参),从而给国人提供一味著名中药的往事也不乏启迪。另外,月季花的兴起、罂粟花的消沉、葛丝消沉、葛根兴起,这些植物开发利用的变化,会让读者生发‘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感慨吗?桂林的罗汉果、新兴的猕猴桃,希望能给今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一些思考。”
罗桂环表示,探索大自然的野外科考,艰难而又充满刺激。他希望通过回顾一些著名的博物学家探索植物、动物和地学古生物的掌故,让人们投身自然时有更深层的感触。书中述及著名的地学家和植物学家如斯文·赫定、威尔逊和布林等影响深远的野外科学考察工作,以及西方人诠释“中国园林之母”到“中国是花卉的王国”的深义;蚊香的发明、西洋参的开发、西方确认茶叶原植物和罗布泊是否“游移”,历史上综合科学考察的成果取得等有趣历程,无疑对科学认识深化过程的艰辛,以及各类知识的获得对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能提供有益的启示。
对于本书的出版,罗桂环希望能更多地引发读者对祖国自然保护区的“美”的共鸣;对科学家求“真”的探索产生兴趣和启迪;对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进而对传统的“正德”“厚生”的“善”有所感悟和兴会。
有评论称,本书在常识与现代科学之间搭建了一座友好的桥梁,兼具科普与人文价值。它引导读者关注、探究身边的草木、花果、动物等,以轻松的方式培养科学精神、了解科学知识,进而与自然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