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特热评|可“偷”甘蔗地:一场游戏一场丰收

读特评论员 吴凤颖
15:59
收录于专题:读特热评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当农业不再仅仅埋头于土地,而是学会抬头与时代对话,与人心共鸣,便能在一片熟悉的土地上,耕耘出意想不到的收获。

夜色中,一群人静悄悄“潜”入甘蔗地,开始动手砍倒甘蔗……这群“偷感”这么重的人,在干嘛?

其实,这是一群体验“小时候偷甘蔗”乐趣的游客,即便甘蔗地主人不在现场,但他们“偷”完甘蔗,还会自觉扫码支付甘蔗款。

“小时候偷甘蔗”的行为并不可取,但着实是一些人小时候的记忆。而甘蔗地主人自己建立、规则透明的“可偷甘蔗地”,对游客而言并没有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其实是一种提供情绪价值的“新型消费”。

一个多月前,浙江绍兴的王勇龙为了响应网友“想体验小时候偷甘蔗乐趣”的无心之言,在自家田边立了一块“可偷甘蔗地”的牌子,牌子上有甘蔗价格和二维码,消费者可全程自助购买,没有电子眼和人眼充当“监工”。没想到这个突发奇想,竟收获了4万多元“偷款”,收入是传统售卖方式的4倍。

图片来源:海报新闻

更让人惊喜的是,这块创意甘蔗地不仅被“偷光”,还引来了隔壁县农业农村局的邀请,把当地一块50亩甘蔗地也变成了“可偷甘蔗地”,目前累计已建了4个类似基地。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引导”,这展现了新时代农业营销的市场敏锐度,以最本真的烟火气,实现人与土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联结。令人惊喜的是,这种看似“荒唐”的创意,竟然奏效了。

更让人意外的是,类似的场景还在丰富。在浙江绍兴“剡溪二分田”农场和四川眉山,甘蔗地经营者钱奕彤和童鹏飞将创意升级,他们还增加了小狗值守、NPC(守田人)抓小偷等环节。据童鹏飞介绍,目前每日前来当“小偷”的游客已经突破1000人,有一批客人还希望在游戏中加入剧情。这妥妥地把一场农田自助买甘蔗变成了大型实景剧本杀现场。

这场“偷甘蔗”的热潮,本质上是在贩卖情绪价值。在这里,消费者购买的已不仅是甘蔗的甘甜,更是一份快乐体验。

这让人想起前阵子内蒙古的“捡秋”热潮,“内蒙古捡土豆”的话题更是在短视频狂揽1亿播放量。当地政府借此创意还推出文旅项目,如太仆寺旗就推出4条主题路线,把捡土豆、摘南瓜打包成“乡土体验包”,让“农活”变成“全家欢”。

这种源自土地的“治愈力”,远非城市娱乐项目所能替代。从沿海的“赶海”拾贝,到北方的“赶土”挖土豆,再到最近爆火的“偷甘蔗”,本质上都是人们对“收获”的向往,对自然的回归。在物质丰富的时代,人们更愿意为独特体验、社交价值和情感记忆买单。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的,就是甘蔗地里这份难能可贵的、双向信任的契约精神,这才是这场沉浸式农家体验可以进行的前提。

当这种“信任经济”的机制建立起来,相信可以创造更多有趣的体验和有价值的营销手段,每个人都能成为受益者。

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爆火之后,如何实现“长红” ,“原产地的快乐”又如何能做到不是昙花一现,这是需要农业营销者认真思考的。农业这块是有很多宝藏可以挖掘的,地头的快乐与返璞归真仅仅是一隅,而别样的乡村文化、丰富的农业知识也是可以“贩卖”的春天。

所以,当农业不再仅仅埋头于土地,而是学会抬头与时代对话,与人心共鸣,便能在一片熟悉的土地上,耕耘出意想不到的收获。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伊诺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张颖

(作者:读特评论员 吴凤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