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齐尼湖是喀什大学新泉校区的一个人工湖,为了纪念因解救落入冰窟的儿童不幸牺牲的“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而命名。这里也是喀什大学舞蹈表演专业大三学生赵紫如最喜欢去的地方。
“我想一直留在这里,留在喀什。”日前,在拉齐尼湖畔,从山西考到喀什大学的赵紫如,向深圳特区报采访组讲述了她从高考失意到登上央视春晚的“天鹅之旅”,以及最终决定留在喀什、建设喀什的经历和愿望。
喀什大学新泉校区。
“丑小鸭”的惊叹
三年前的高考,在赵紫如的世界里是灰色的。“我的分数没有上一本线。”赵紫如说,到喀大读书,对她来说有些迫不得已。“而且我个子不高,即使是来读了这个专业,也不知道有什么前途。”
一下火车,赵紫如的心又凉了一大截。“想打个车去学校,却发现很难与司机沟通。”当时她觉得,这应该不是属于自己的世界,甚至考虑要不要回家复读。
半小时后,出租车驶到喀什大学校门,赵紫如突然觉得世界亮了。“好宏伟的校门,好漂亮的教学楼,来迎接我们的老师和学长特别热情。手机上迅速办好入学手续,学长帮忙扛着行李去宿舍,4人间,上床下桌,我马上给高中同学发照片,告诉他们我来了个好地方。”
去全景教室上专业课,更把赵紫如惊艳到了。“教室就是深圳援建的,一整间都是摄像头和屏幕。不管你站在队形中哪个位置,任何动作细节稍有偏差,屏幕上投射的人形会立即用红色区域标记出正确位置,提醒你头应该再高一点,或者腰下得还不够。”她告诉记者。
“我没去过深圳,但感觉校园里到处都‘很深圳’:校园正中央那座雕塑《闯》,据说就是深圳很有代表性的城市雕塑之一;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是深圳资助的;通往各个校区的交通车,也来自比亚迪;甚至校园里的每栋楼,都印着显眼的‘深圳援建’标志。”赵紫如说,站在校园里,她经常想象深圳的模样。
面对喀什高等教育力量相对不足,深圳先后投入援疆资金11.7亿元,全力支持建成喀什大学新泉校区、东城校区和旅游学院。“这里有好看的校园、好吃的食堂、好玩的夜市……更重要的是,有好老师、好伙伴、好课程、好成绩。”这座深圳援建的大学校园,在赵紫如心中写满了“好”。
尼扎吉·喀迪尔
“白天鹅”的蜕变
“这座学校对你来说最好的是什么?”记者问。
赵紫如沉思片刻说:“更好的机会。”
“我算赶上好时候了。”赵紫如说,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她和同学们不仅学业突飞猛进,还得到登上2024年央视春晚喀什分会场舞台的机会,这将是她终身难忘的经历。
“2023年底,我们就进组排练,虽然又冷又苦,但大家知道春晚是全中国最大的舞台,动力都特别足。最终我们在《欢乐大地》节目中的展现也非常完美。”
登上春晚舞台,成为赵紫如一大家人的荣耀。“节目确定上了,我给妈妈打电话,妈妈又通知了所有亲戚,大家都守在电视前等我的节目。”她说。
2024年底,一部名为《中国石》的大型舞剧,由赵紫如担纲女主角,精彩演绎护边员布茹玛汗·毛勒朵用60多年时间,刻下10多万块“中国石”作为非官方界碑标记国境线的感人故事。“如果当初不是来了喀大,这种机会我想都不敢想。”
“更好的机会,还包括就业。”赵紫如说,“学校有很多创新创业项目、就业指导课,还有双创大赛,都是深圳支持的。老师带着我们撰写计划、开展落实,不仅能学习如何创业,好项目还可以分级申请资金,真正开始创业。”
通过双创和就业培训,赵紫如在一家培训机构找到了兼职老师的职位,节假日去教授学生跳舞和打架子鼓。打架子鼓是赵紫如的业余爱好,她在学校跟小伙伴还组了一个名为 “1017”的摇滚乐队。“因为喀什非常缺老师,所以收入很好,老家同样的工作就要少挣很多。我现在已经不需要家里给学费和生活费了。”
“明年就要毕业了,我和男朋友都准备留在喀什。先就业,再创业,我感觉这边的机会非常多。”赵紫如把自己的未来,定在了喀什。
赵紫如
“拉齐尼湖”的眷恋
援建喀什大学,深圳不仅建楼,更重育人。
2013年以来,深圳统筹全市5所高校优质师资教育资源予以“组团式”支持,推动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暨南大学(深圳校区)三所高等院校与喀什大学签订对口支援框架协议。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努力,喀什大学已成为南疆最大的应用型综合性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喀什大学毕业生也成为各大单位争聘的人才和建设新疆的重要力量。
“以前喀什大学是一个以本地学生为主的学校,现在内地生已经超过50%了,而且留在喀什的毕业生比例特别高。”在教育科学学院担任辅导员的古丽给娜·热依木说,她2015年来读本科的时候,学校还叫喀什师范学院,全班只有3名学生来自喀什以外。大四搬进新校区,她立即感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毕业时,古丽给娜·热依木曾考取内地高校辅导员岗位,但因对母校的感激和对喀什的感情,她选择了留校。“学校和喀什日新月异,值得我们留下来付出。”
现任人文学院副院长尼扎吉·喀迪尔,20年前就来喀什大学任教,其间他先后去乌鲁木齐和西安攻读了硕士和博士学位,两次都有机会留在当地工作,尼扎吉·喀迪尔还是选择了回到喀什。“看着学校一天天越来越好,很有成就感,感觉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从高台校区老大门拆除扩容,到新泉校区建成,尼扎吉·喀迪尔亲眼见证了学校2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的博士教师从0增至300余人,全校学生数量从8000人猛增至3.6万人,现在仅本科就拥有11大学科门类71个专业,还有16个硕士点和1个博士点。”
“没有对口支援,这些学科建设很难推进。援疆的力量,在一步步缩小喀什大学与内地高校的差距。”尼扎吉·喀迪尔说,喀什大学目前的教学信息化程度已领先全疆,学生随时可以通过自主教学系统查阅资料。“学校越建越好,就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报考这里。”
尼扎吉·喀迪尔深情望向拉齐尼湖,已是“清池渐满天鹅影,朝暮衔波共云停”。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
读特热榜
1茂名发现无名浮尸身份引发猜测,当地海警局:与深圳大鹏登山失联者DNA比对不匹配丨有料
2@高校毕业生速看!“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N城联动秋季招聘活动来了→
3滚动|深圳市解除台风蓝色预警信号和所有暴雨预警信号
40人报名!深圳皇庭广场30亿元起拍,2.8万人围观
5股市特别报道丨宇树科技IPO计划引爆板块,产业链或迎来价值重估
6丘成桐、丘成栋在列!首批科研人员入驻河套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深圳)
7成立半年众多“大牛”加盟,深圳河套的这个研究院到底牛在哪?
8A股开盘|三大股指集体低开,半导体产业链普遍低迷
9稳居全国第一!广东经营主体突破2000万户,“数字经济”企业大增
10泄露公司机密,存在利益冲突!小米王腾回应被辞退
IN视频
鹏友圈
创新之城深圳,也是“爱阅之城”,多年来一直深耕全民阅读。在地铁、公交上,在公园草坪、长椅上,在各具特色的书店、书吧里……你经常能在各种各样的地方,看到深圳人读书的身影。从社区的公共图书馆、街边的“24小时书吧”,到连续举办25届的“深圳读书月”,文化的力量正“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起来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可以是你在通勤地铁上,读散文的片刻惬意;可以是你周末在莲花山公园,铺块餐布边晒太阳边翻书的悠闲;也可以是你深夜路过24小时书吧,透过玻璃看到陌生人专注读诗的温暖剪影~让我们一起收集这些闪光瞬间,让书香在交流中传递,让更多人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温度! 【本期话题】#爱读书的深圳人# 【活动礼品】有你“圳”好深圳盒子、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活动时间】即日起-9月20日 【参与方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我们将根据动态的质量、评论数、点赞量选出3位用户分别送上有你“圳”好深圳盒子1份和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1份。 【兑奖方式】活动结束后我们将为入选用户发送短信收集领奖信息,请您注意查收。
00:42
#水木年华25周年巡演深圳站 很幸运在读特抽奖活动抽中了水木年华的门票! 散场时体育馆的灯亮起来,耳边还飘着《一生有你》的尾音,身边的人还在哼着“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后援会让我们去老师们的酒店等合影,合影后在吃烧烤的地方偶遇缪杰老师——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缪杰老师非常接地气,把刚在舞台上闪着光的青春,突然拉到了眼前的小桌子上。 演唱会时有多热血,宵夜就有多踏实。他没舞台上那么“亮”,穿简单的T恤,《在他乡》这首歌太适合在深圳奋斗的我们;缪杰老师还是我老家黔东南榕江县的荣誉村长,对粉丝十分亲切。许多人当年第一次听《启程》是在二十年前的校园里,那时《完美世界》是真的很火。我们把《一生有你》唱给他听,他还随着我们的节奏打着拍子。 临走时我说“榕江见!”,他也回我“榕江见!”。那些藏在旋律里的晚自习、毕业季、第一次离家的夜晚,被他在台上一唱,就全活了过来;而这顿没什么讲究的宵夜,更像给这场青春回忆加了个温暖的注脚——原来陪我们长大的人,真的就像身边聊得来的朋友一样,亲切又真诚。
00:38
旅游四川·甘孜九龙|藏在高原的“森林秘境”
#爱读书的深圳人#那些在书店角落里安安静静读书的人,这么多年了竟一直都在。城市行色匆匆,人人奔跑,也会为了阅读停下来,得一份从容自在。
9月5日,作家易中天在自己的社交平台账号上发文,希望网友帮忙寻找两个曾在地铁上读书的男孩。他想请他们看电影《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并参加电影的首映式,而其中一位小男孩就来自深圳。万能的鹏友们,如果你们认识这位2023年3月16日在深圳地铁5号线读《曹操》的小男孩,就快来鹏友圈带话题分享你的线索吧!提供有效线索的鹏友将获得读特新闻送出的有你“圳”好深圳盒子和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一份哦! 【本期话题】#帮易中天寻找深圳小孩哥# 【活动礼品】有你“圳”好深圳盒子&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参与方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分享关于在深圳地铁读《曹操》的小男孩的线索,核实有效即可获得有你“圳”好深圳盒子&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一份 【兑奖方式】活动结束后将通过短信形式收集您的领奖信息,请注意查收。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