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大学师生讲述美好校园生活 “天鹅”心泊拉齐尼湖

深圳特区报记者 徐松 吴亚男/文 莫荣宝/图
07-17 07:38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拉齐尼湖是喀什大学新泉校区的一个人工湖,为了纪念因解救落入冰窟的儿童不幸牺牲的“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而命名。这里也是喀什大学舞蹈表演专业大三学生赵紫如最喜欢去的地方。

“我想一直留在这里,留在喀什。”日前,在拉齐尼湖畔,从山西考到喀什大学的赵紫如,向深圳特区报采访组讲述了她从高考失意到登上央视春晚的“天鹅之旅”,以及最终决定留在喀什、建设喀什的经历和愿望。

喀什大学新泉校区。

“丑小鸭”的惊叹

三年前的高考,在赵紫如的世界里是灰色的。“我的分数没有上一本线。”赵紫如说,到喀大读书,对她来说有些迫不得已。“而且我个子不高,即使是来读了这个专业,也不知道有什么前途。”

一下火车,赵紫如的心又凉了一大截。“想打个车去学校,却发现很难与司机沟通。”当时她觉得,这应该不是属于自己的世界,甚至考虑要不要回家复读。

半小时后,出租车驶到喀什大学校门,赵紫如突然觉得世界亮了。“好宏伟的校门,好漂亮的教学楼,来迎接我们的老师和学长特别热情。手机上迅速办好入学手续,学长帮忙扛着行李去宿舍,4人间,上床下桌,我马上给高中同学发照片,告诉他们我来了个好地方。”

去全景教室上专业课,更把赵紫如惊艳到了。“教室就是深圳援建的,一整间都是摄像头和屏幕。不管你站在队形中哪个位置,任何动作细节稍有偏差,屏幕上投射的人形会立即用红色区域标记出正确位置,提醒你头应该再高一点,或者腰下得还不够。”她告诉记者。

“我没去过深圳,但感觉校园里到处都‘很深圳’:校园正中央那座雕塑《闯》,据说就是深圳很有代表性的城市雕塑之一;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是深圳资助的;通往各个校区的交通车,也来自比亚迪;甚至校园里的每栋楼,都印着显眼的‘深圳援建’标志。”赵紫如说,站在校园里,她经常想象深圳的模样。

面对喀什高等教育力量相对不足,深圳先后投入援疆资金11.7亿元,全力支持建成喀什大学新泉校区、东城校区和旅游学院。“这里有好看的校园、好吃的食堂、好玩的夜市……更重要的是,有好老师、好伙伴、好课程、好成绩。”这座深圳援建的大学校园,在赵紫如心中写满了“好”。

尼扎吉·喀迪尔

“白天鹅”的蜕变

“这座学校对你来说最好的是什么?”记者问。

赵紫如沉思片刻说:“更好的机会。”

“我算赶上好时候了。”赵紫如说,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她和同学们不仅学业突飞猛进,还得到登上2024年央视春晚喀什分会场舞台的机会,这将是她终身难忘的经历。

“2023年底,我们就进组排练,虽然又冷又苦,但大家知道春晚是全中国最大的舞台,动力都特别足。最终我们在《欢乐大地》节目中的展现也非常完美。”

登上春晚舞台,成为赵紫如一大家人的荣耀。“节目确定上了,我给妈妈打电话,妈妈又通知了所有亲戚,大家都守在电视前等我的节目。”她说。

2024年底,一部名为《中国石》的大型舞剧,由赵紫如担纲女主角,精彩演绎护边员布茹玛汗·毛勒朵用60多年时间,刻下10多万块“中国石”作为非官方界碑标记国境线的感人故事。“如果当初不是来了喀大,这种机会我想都不敢想。”

“更好的机会,还包括就业。”赵紫如说,“学校有很多创新创业项目、就业指导课,还有双创大赛,都是深圳支持的。老师带着我们撰写计划、开展落实,不仅能学习如何创业,好项目还可以分级申请资金,真正开始创业。”

通过双创和就业培训,赵紫如在一家培训机构找到了兼职老师的职位,节假日去教授学生跳舞和打架子鼓。打架子鼓是赵紫如的业余爱好,她在学校跟小伙伴还组了一个名为 “1017”的摇滚乐队。“因为喀什非常缺老师,所以收入很好,老家同样的工作就要少挣很多。我现在已经不需要家里给学费和生活费了。”

“明年就要毕业了,我和男朋友都准备留在喀什。先就业,再创业,我感觉这边的机会非常多。”赵紫如把自己的未来,定在了喀什。



赵紫如

“拉齐尼湖”的眷恋

援建喀什大学,深圳不仅建楼,更重育人。

2013年以来,深圳统筹全市5所高校优质师资教育资源予以“组团式”支持,推动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暨南大学(深圳校区)三所高等院校与喀什大学签订对口支援框架协议。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努力,喀什大学已成为南疆最大的应用型综合性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喀什大学毕业生也成为各大单位争聘的人才和建设新疆的重要力量。

“以前喀什大学是一个以本地学生为主的学校,现在内地生已经超过50%了,而且留在喀什的毕业生比例特别高。”在教育科学学院担任辅导员的古丽给娜·热依木说,她2015年来读本科的时候,学校还叫喀什师范学院,全班只有3名学生来自喀什以外。大四搬进新校区,她立即感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毕业时,古丽给娜·热依木曾考取内地高校辅导员岗位,但因对母校的感激和对喀什的感情,她选择了留校。“学校和喀什日新月异,值得我们留下来付出。”

现任人文学院副院长尼扎吉·喀迪尔,20年前就来喀什大学任教,其间他先后去乌鲁木齐和西安攻读了硕士和博士学位,两次都有机会留在当地工作,尼扎吉·喀迪尔还是选择了回到喀什。“看着学校一天天越来越好,很有成就感,感觉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从高台校区老大门拆除扩容,到新泉校区建成,尼扎吉·喀迪尔亲眼见证了学校2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的博士教师从0增至300余人,全校学生数量从8000人猛增至3.6万人,现在仅本科就拥有11大学科门类71个专业,还有16个硕士点和1个博士点。”

“没有对口支援,这些学科建设很难推进。援疆的力量,在一步步缩小喀什大学与内地高校的差距。”尼扎吉·喀迪尔说,喀什大学目前的教学信息化程度已领先全疆,学生随时可以通过自主教学系统查阅资料。“学校越建越好,就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报考这里。”

尼扎吉·喀迪尔深情望向拉齐尼湖,已是“清池渐满天鹅影,朝暮衔波共云停”。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徐松 吴亚男/文 莫荣宝/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