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深圳故事·城市英雄240期 | 深圳市眼科医院医生谢洪彬、王希振:带给赤道几内亚的489次光明

晶报记者 蒋佳静/文 深眼医供图
07-14 12:39
收录于专题:城市英雄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2025年6月30日,深圳市首批整建制援非医疗队——中国第33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载誉归国。

跨越万里,深圳市首批整建制援非医疗队,在赤道几内亚的艰苦环境中缔造出“爱与光明之旅”公益项目。面对疟疾肆虐、停水停电,尤其是眼科医疗近乎空白的严峻挑战,深圳医生凭借精湛医术与无畏仁心,携超声乳化仪深入当地,克服万难,累计完成489例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让“中国医生”成为这片土地上“光明”的代名词。

2025年6月30日,深圳市首批整建制援非医疗队——中国第33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载誉归国。这支由深圳医疗单位组成的25人队伍,不仅完成了艰巨的医疗援助任务,更孕育并带回了意义深远的“爱与光明之旅”公益项目。

赤子之心医疗梦

2023年,当援助赤道几内亚的任务下达时,深圳市眼科医院眼底病科医生谢洪彬毅然请缨。曾在广西百色帮扶的经历,让他内心“治病救人”的信念更加强烈。加上出发前的集训,意味着长达两年半的分离,而家里最小的娃才4岁。谢洪彬的夫人张媛展现了极大的理解与支持,“能代表国家去帮助其他人,这种机会很难得。”

▲谢洪彬医生为6岁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复查。

深圳市眼科医院白内障科医生王希振同样经历了内心的权衡。“家里人觉得这是荣誉,也是锻炼,最终支持我出去。”

援非并非仅凭一腔热血。

深知当地眼科设备匮乏,尤其是白内障高发却缺少先进仪器,谢洪彬与田怀谷队长积极协调。在深圳市卫健委和深圳市眼科医院的支持下,一台全新的超声乳化仪及大量手术器械、耗材、药品随队运往一万多公里外的赤道几内亚。

▲王希振在赤道几内亚为患者进行眼科手术。

深圳市眼科医院组织队员学习器械清洗、消毒乃至简单维修,为应对当地后勤保障问题做足准备。“后期显微镜灯泡坏了,都是我们自己想办法修。”谢洪彬回忆道。

抵达驻地后,现实的挑战扑面而来。

谢洪彬驻点赤道几内亚首都马拉博,王希振则在内陆地区的巴塔市。两地相隔600公里,交通主要靠并不频繁的航班。

驻地环境艰苦,停水停电、蚊虫肆虐、疟疾艾滋病高发。但最核心的困难是医疗资源的极度匮乏。当地紫外线强度高,白内障发病率居高不下,整个赤道几内亚没有能独立完成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的本地医生。粗略估计,赤道几内亚全国5万白内障患者,每年仅有不到100人有机会手术。

为赤道几内亚人民送去“光明”

两位队员意识到,仅靠驻点医院的常规门诊和手术远远不够。他们萌生了开展大规模白内障公益手术项目——“爱与光明之旅”的想法。带上手术物资,走近患者,为他们免费实施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

然而,离开驻地去外地开展手术困难重重:协调、交通、物资转运皆是挑战。

转机出现在与赤道几内亚一家基金会的首次合作。该基金会专注于医疗、教育和妇女儿童帮扶,对项目充满兴趣。

2024年6月5日,第一期项目在马拉博正式启动,由谢洪彬担任手术医生,并需要自主完成术前术后的准备、消毒工作。

“晚上视频时,当地正是下午,经常看他下班后一边将手机立在旁边,一边洗刷器械。”张媛回忆,由于条件限制,还得靠高压锅消毒。

谢洪彬每周只有三个小时的手术时间。但当三周后30例公益复明手术成功完成,项目的显著效果也赢得基金会高度认可。

项目模式迅速优化:基金会负责宣传、组织病人、交通及协调医院;中国医疗队提供核心技术与设备耗材。一个由中国医疗队组成的高效协作小分队也随之形成:队长田怀谷负责统筹协调,谢洪彬、王希振主刀筛查,检验科陈卓诚、陈泽衍医生负责术前传染病筛查,西班牙语翻译刘佳音、张智处理专业文书,儿科医生易梦兼任巡回护士协调器械和病人,其他队员鼎力支持。

连结起中赤两国的“光明”纽带

第二期项目是挺进拥有赤道几内亚全国80%人口、需求更大的内陆地区。“每期项目开展前都需数月筹备,从蒙戈莫市到巴塔,大到手术设备,小到口罩,所有物资都要打包带上。”谢洪彬表示,物资全部打包要用到20多个行李箱,好在基金会提供的飞机缓解了跨海运输压力。

筛查和手术日强度极高。每天清晨要复查昨日患者,接着筛查新病人,延长两三个小时的手术时间是日常。

每一期项目都是人头攒动,慕名而来的患者很快将备用的耗材消耗完。剩下一些急需手术的患者,王希振会留下他们的联系方式。等物资到位,利用周末时间,申请使用驻点医院的手术室,为患者免费手术。

最令人动容的是患者的反应,96岁的老太太由女儿搀扶而来,术后第二天就能自己行走复查。“光明行”最小的患者,是6岁的先天性白内障盲童,在医疗队克服全麻手术风险后重见光明,躲到妈妈身后羞涩张望。

更多患者术后热泪盈眶,感激不尽。“很多患者重见光明后将改变他们的人生和家庭。”谢洪彬感慨道。

“爱与光明之旅”最终完成四期筛查2300余人次,免费白内障手术489例。从首期30例到后期单期超百例。赤道几内亚基金会主席、中国驻赤大使等多次出席项目的开闭幕仪式,当地国家电视台全程报道。项目取得显著成效后,基金会向国家卫健委、广东省卫健委、深圳市政府及深圳市眼科医院均发来感谢信。

为给当地留下一批“带不走的”医护人员,谢洪彬在马拉博带教当地医生显微操作,传授超声乳化技术,其中一名医生已被推荐至中国读眼科研究生。

工作之余,谢洪彬敏锐地发现按国内标准采购的人工晶体大量闲置,推测当地人眼轴参数可能与中国人不同。为此,他牵头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赤道几内亚致盲性眼病防治流行病学情况及防治策略研究,从公共卫生角度为当地防盲工作提供更大的助力。

在巴塔,王希振医生为青光眼患者跑遍当地药房比价,设计经济用药方案,并主刀实施赤道几内亚首例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小梁切除术。他重点培训当地医生对青光眼的诊断,还指导当地医生掌握独立开展眼科显微手术的技术。

勋章背后的家国力量

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强大的后方支持,深圳市眼科医院提供的后援力量,让两位医生骄傲又安心!“深圳是我们强大的后盾,省、市卫健委等各个部门的支持是我们做成这个项目的重要基础。”

同行的队友,在长达19个月的援外相处中,互相团结、理解,更是有了家的情怀,而最坚实的后盾,是远方的家人。

“最重的手术箱里塞满器械,该淘汰的器械都舍不得扔,小心修复后继续使用。”前往赤道几内亚探亲时目睹了丈夫的艰辛后,当谢洪彬抚摸着儿子的脸颊回忆起当地孩子时,张媛知道,那些复明后惊喜的瞬间,已深深烙印在丈夫的生命里。

“勋章的大半来自家人的支持。”王希振说,“坚守,源于小家给予的心安。”

中国第34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已接力踏上征程,这份爱与光明的旅程,仍在延续。

谢洪彬

深圳市眼科医院眼底病科医生,中国第33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队员,深圳市优秀共产党员,援非期间荣获赤道几内亚最高荣誉——国家独立勋章。

王希振

深圳市眼科医院白内障科医生,中国第33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队员,援非期间荣获赤道几内亚最高荣誉——国家独立勋章。

编辑 周晓飒

(作者:晶报记者 蒋佳静/文 深眼医供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