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本期《晓孔特别说》。
说好了一起冲击清华北大“光耀门楣”,为什么志愿不填?三个暗地“背刺”老师的学生气得他直接解散群聊。
今天咱特别说一下,发生在江西瑞昌市第一中学的一起志愿填报争议事件。
据报道,该校一名老师因班里3名学生高考志愿未填报北大清华而在微信群中发文怒斥,随后解散群聊。
3条消息有500多个字,读罢这名老师小作文一样的言论,我感受到的是溢出屏幕的失望,还有些许恨铁不成钢的愤懑。而这3个“不听话”的孩子像是高考结束就过河拆桥的负心人。
“老师凭什么干涉学生的志愿填报啊”“上清华北大是不是老师就有奖金了,学校就更好标榜自己的教育成就了?”7月8日晚,在话题登顶热搜后,一时间,对于这名老师的责骂与批判迅速成为围绕此事的舆论主基调。随后,校方也就此事做了通报:涉事教师作检讨,向学生及家长道歉。
关于学生上清北,老师是否有奖金的猜测我们不必去深究,更何况老师是否以此为干涉志愿填报的真正出发点,我们本就不能以揣测为依据。
而据该校知情学生透露,“平日里这名老师对学生很好,无论是尖子生还是普通学生,都给予了足够的关心和照顾。流传的聊天记录,可能只是老师一时激动话说重了。”
不过,这样一位“情绪激动的老师”;这样一位“指点过界而不自知”的老师,或许在现实的高中教学环境中并不少见。因为他们都有着一种近乎疯狂的执念。这种执念既出自对“清北”名校的狂热崇拜,又表现为对学生俯首甘为孺子牛般的付出。
在我国的教育教学语境中,“清北情结”可以说无论从家长到学校再到社会,都是大家心照不宣的认知。“清北班”“志远班”比比皆是,追求清北名校已经成为众多高中学校始终无法摆脱的使命。而对于一些评价标准相对单一的小镇高中,“清北情结”则更为深重。
“耗费百万”“白了头,落下病”“一路倾情陪伴,多少心血与代价”。回看这名老师的长文发言,字里行间都透露着这样的执念。大家听起来有没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一种经典的家长式说教:“都是为你好啊”
这名老师多次责怪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来填报志愿,殊不知学生填报志愿本就该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行为指点过界的背后其实还有着一层情感过界的原因。学生不报清北,老师其实是无法与自己和解,也无法与曾经同学生朝夕相处冲击名校的奋斗岁月和解。
当执念过分深重以至“走火入魔”,那么在外人看来到底是为学生而争名校,还是为自己为学校的教学名望在争名校,就实难把握了;而另一方面,面对科技革新推动下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志愿填报可以说有着“一年一版本”的多变属性,抛却专业适配性一味地追求清北是盲目崇拜的表现。
所以,再怎样为学生好,再怎样追求名校和名望,也都应该建立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一旦事与愿违,那么付出的心血再多,也不过是一种畸形化的捆绑式教学,与“为学生好”的初衷反倒背道而驰。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不管曾经如何相濡以沫,也终须江湖再见。放下执念这一课,希望学校和老师都能做到从不上“清北”开始学起。
此前报道
编辑 黄小菊 审读 张蕾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詹婉容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