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学校 七(15)班 李逸山
指导老师:汤金应

▲李逸山
阳光倾洒,迷雾散尽,心中的芥蒂一扫而空,我重新认识了他——一个普普通通的木雕手艺人。
每次上学,我都会经过街角那家不起眼的木雕小店。玻璃橱窗里,摆放着造型各异的木雕摆件,可最扎眼的,是门口那锈迹斑斑的铁桶,桶里堆满了雕坏的木料,有的只缺了个边角,有的已雕出大半个轮廓,有的似乎也看不出问题。
“这么浪费,手艺肯定不怎么样。”我每次路过都忍不住撇嘴,对店里那个总戴着老花镜、佝偻着背的手艺人,也多了几分不屑。
直到那天,一场暴雨突至,我狼狈地躲进了他的小店。
刚跨进小店,混合着檀香与木屑的香味扑面而来。抬眼望去,工作台上散落着刻刀、砂纸和半成品的木雕,台灯在投下暖黄的光晕。一位老人正伏在灯下雕刻,许是听到声响,抬头见到我滴水的头发,布满皱纹的手抓起桌面的纸巾递过来:“快擦擦,别着凉了。”不等我说什么,转身又专注地对着手中木雕雕刻起来。
雨点急促地敲击着屋顶,我呆立了半晌,忍不住脱口而出:“这么好的作品,您为什么总把它们扔掉?不是很可惜吗?”老人怔了怔,停下手中的刻刀,轻轻摩挲着木雕上未完成的纹路,缓缓说道:“你看我手中的这只飞鸟,看似已完成,但翅膀的弧度不对,眼神也缺少灵气,把它交给顾客,砸了自己的招牌,会更可惜。”我愣住了,这确实是我没想过的问题。
他拿起立在桌前的一块小木匾,上面刻着“守拙”二字,仔细端详,笔法虬劲有力,每一条纹理都纤毫毕现。他温和地看向我:“年轻时,我也只想着快点完成作品,结果雕出来的东西大多空洞无神,直到师父当着我的面,把我最得意的作品扔进火盆,并厉声告诉我,做木雕就是和木头对话,慢下来,用心对话才是正途。后来师父刻了这块“守拙”送给我,期待我守住真心,藏巧于拙。从那以后,我把‘守拙’刻进心里。我小心翼翼地捧起那块“守拙”,反复摩挲,抬眼对上老人慈爱的眼,笑得天晴日暖。
雨不知何时停了,我望着铁桶里那些被“遗弃”的木雕,突然觉得它们不再刺眼。那些歪斜的线条、残缺的轮廓,分明是手艺人对完美的执着追求。走出店门时,老人送给我一枚木雕书签,上面雕刻竹的子苍劲挺拔,竹叶的脉络清晰可见。感谢这场大雨,让我重新认识了你。
此后每天路过,我都会多看几眼小店。那个佝偻的背影,不再是我眼中“浪费”的怪人,而是一位用时光和匠心守护着传统手艺的匠人。
他让我明白,有些坚持看似笨拙,却是通往极致的必经之路。雕琢如此,学习和生活亦如此。
点评:这篇作文以小见大,生动感人。开篇用“桶里堆满了雕坏的木料”设置悬念,巧妙引出“我”的偏见,与后文形成强烈反差。雨中躲进小店的经历是文章转折点,通过老人递纸巾的暖心举动,以及关于“守拙”的对话,细腻展现老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结尾将“守拙”精神延伸到学习和生活,深化主题。全文语言朴实自然,细节描写丰富,如木雕的纹理、老人的神态,都让人物跃然纸上,使读者能真切感受到传统手艺人的魅力与坚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