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智能眼镜卖爆了。
据报道,根据Wellsenn XR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AI智能眼镜销量达60万台,同比增长216%,大幅增长主要来自于Ray-Ban Meta智能眼镜的增长,其实现销量52.5万台,去年同期为17万台。而统计机构Counterpoint指出,Meta在2024年独占市场份额的60%以上。
Ray-Ban Meta Wayfarer
无独有偶,小米也推出了新一代AI眼镜。根据小米官方账号的设备激活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日,小米AI眼镜的实际用户激活数量已突破三万台。据财中社报道,对于这款产品的出货量,雷军的预期“在三十万台往上”。
图源:小米官网
Ray-Ban Meta 的成功和小米的入局向整个行业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AI 眼镜的时代,真正开始了。
AI智能眼镜之所以被认为可能代替“智能手机”,成为下一代个人计算平台,首先在于其交互方式更贴近人类自然习惯。由于设备贴近眼、耳、口系统,用户可以通过语音、触控、手势甚至视线完成多模态输入,实现近乎“零干扰”的操作流程,避免了传统手机在使用时频繁掏出、点击等干预行为,使人机交互更为直观和自然。
图源:澎湃新闻
其次,目前主流的智能眼镜已普遍集成本地或云端AI能力,如小米的小爱同学等,用户可随时调取识物、翻译、导航、问答等功能,满足会议记录、旅行指引、即时支付等场景需求,呈现出高度场景驱动的实用性。这意味着智能眼镜正从一个“硬件配件”跃升为“智能入口”。未来,智能眼镜也许还能够将虚拟世界叠加到现实世界。
Meta对AR技术的构想图。
其他科技巨头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全新的赛道。苹果分析师郭明錤指出,苹果在研的七类智能眼镜方案中,有三种属于Vision系列,即XR头盔形态,除了对此前发布的Vision Pro迭代之外,后续会有重量显著减轻、售价更低的产品;另有四种属于智慧眼镜系列,该类产品可能会取代部分TWS与手机拍照功能,是短期内成长能见度最高的智慧眼镜类型产品。他预期,该类型产品在2027年,全球各品牌总出货量有望超过1000万部。
不止苹果,在智能眼镜领域早有投入的谷歌也不会放弃这一市场。2024年12月,谷歌就联合三星,推出面向智能眼镜平台的操作系统Android XR,还宣布与中国消费级AR眼镜厂商Xreal达成战略合作。此外,据财中社报道,OPPO、vivo、华为、腾讯、字节近期也都在评估AI眼镜项目。
但若将这股风潮简单理解为这就是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代计算终端,无疑还为时尚早。
制约智能眼镜成为真正平台级设备的,不只是技术上的不成熟,更是使用习惯与社会接受度之间的拉锯。其中一个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是显示技术迟迟未能突破,例如,光波导、MicroLED 等关键元器件尚未实现低成本量产。语音交互和AI识别的高频使用,也只能让当前绝大多数产品停留在“听的设备”,尚未进化为“看的平台”。
另外,续航和散热依然构成限制。尽管如主流的AI眼镜已能提供接近8小时的续航,但在持续拍摄、实时翻译等高负载场景下,发热与电量瓶颈依旧明显。这种使用中的“不连续”,恰恰是最影响用户体验的。
而更复杂的是,智能眼镜所涉及的社会伦理议题,至今仍无明确答案。在公共空间佩戴具备拍摄与记录功能的眼镜,是否侵犯他人知情权与隐私边界?这一问题从十几年前的谷歌眼镜起就未曾解决。在法律规范尚未完善、公众认知尚未形成的背景下,技术的过快进步可能会适得其反。
你认为AI眼镜能接过智能手机的班吗?不如来投个票吧↓
编辑 孔盼成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关越 三审 郑蔚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