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少年说·教苑 | 一篇素材变多篇作文? 看“外婆的擂茶”如何变形!

宝安湾
07-04 09:00
摘要

光明中学 彭翠丽

写作文时,你是不是常遇到这些问题:绞尽脑汁想新素材,结果写来写去都是那几件事(比如妈妈送伞、考试失利);老师说“主题要新颖”,但自己拿到一个素材,只会写一种主题(比如“外婆的擂茶”只会写“亲情”)。其实,好素材就像一块橡皮泥,可以捏成小兔子、小花朵,也能捏成小房子——关键是学会“变形”!

下面就用“外婆的擂茶”这个素材举例,教你四个“变形大招”,让一个素材能写N篇作文!

素材

到了厨房,外婆用清水洗干净茶叶。她将嫩绿的茶叶放进灰色的擂茶缸里,拿出了深木色的擂棍。她双手上下抓着擂棍,把擂棍轻轻放进缸中,深吸一口气,猛地沿着茶缸内壁顺时针转起圈来。擂棍与擂缸相碰,发出沉重的闷响,茶叶随之粉碎开来,绿色的汁水流了出来。

外婆双手抓着擂茶棍不断在杠里转圈,一会儿顺时针旋转,累了再换个方向逆时针,直到茶叶完全化为了绿色的汁水才肯罢休。此时,碎芝麻碎花生已经准备好了。外婆拿起碎芝麻和花生,也丟进了缸中,又一次抬起擂棍。沉闷的响声中,花生和芝麻彻底粉碎与绿色的茶叶汁水混合在一起。

“拿热水来。”外婆说道。我急忙端出一盆烧好的热水,外婆将热水倒入缸中,随着擂茶棍的轻轻搅拌,一股幽幽的清香散发出来,熟悉的墨绿色的擂茶赫然出现在缸中。

(作文片段选自2025年3月7日《光明新闻·光明少年说》中学生作文《那清香的擂茶》)

大招一

抓住关键细节,像放大镜一样放大!

原理:同一个素材里,不同的细节能对应不同主题。比如“外婆的擂茶”里,“手的动作”能写亲情,“擂茶的规矩”能写传统文化。

例子对比:

主题“亲情”:聚焦“外婆的手”

外婆的手包住我的手,粗糙的老茧蹭得我手背有点疼,但她把擂棍握得很稳。她教我顺时针转圈时,手指在我手腕上轻轻用力,就像小时候牵着我过马路时的感觉。那时我没发现,她的手比以前抖了,直到看见她白发上粘着茶叶碎,才突然懂了:原来她的爱,都藏在这一圈圈的旋转里。

主题“传统文化”:聚焦“擂茶的规矩”

擂茶缸上的凹痕,是太奶奶、外婆和我三代人磨出来的。外婆说:“顺时针转是敬茶山,逆时针转是敬客人。”以前她学擂茶时,转错方向会被太奶奶用擂棍敲手背。现在我转错了,她只是笑着用手比划:“老规矩就像这茶汤,看着碎了,泡开才知道,香味永远散不了。”

怎么练:

1.拿到素材先画“细节地图”:把人物动作、物品样子、环境声音等细节列出来;

2.想主题时,用“主题关键词”圈选对应的细节(比如写“坚持”,就圈“外婆重复转擂棍”的细节)。

大招二

一个素材,套多个主题!

原理:很多素材都有“多层含义”。比如“擂茶”不仅是外婆的爱,还能代表“传统手艺的传承”“劳动的美好”等。

例子对比:

主题“亲情”:重点写“外婆和我的互动”(她教我擂茶,我喝到熟悉的味道);

主题“传统文化”:重点写“擂茶的传承”(从太奶奶到外婆再到我,村里人人都会擂茶);

主题“坚持”:重点写“外婆擂茶时的认真”(转够圈数、不怕手疼,一定要做出好味道)。

怎么练:

1.把主题想象成“不同的帽子”:同一个素材可以戴不同的“帽子”;

2.每次写作文前,先问自己:“这个主题需要素材里的哪些部分?”(比如写“坚持”,就删掉“祖孙互动”,多写“外婆重复动作、不怕累”的细节)。

大招三

换个角度讲故事,新鲜感拉满!

原理:同样的事,从“我”“外婆”“擂茶缸”不同角度写,会有新发现!

例子对比:

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常见):

我看着外婆擂茶,她的手在缸里转圈,茶香慢慢飘出来……

第三人称“外婆”的视角(新角度):

王阿婆看着外孙女学擂茶,想起自己小时候,母亲也是这样握着她的手。那时母亲的手很有力,现在她的手老了,但外孙女掌心的温度,和当年一样暖……

物品视角“擂茶缸的自述”(超有趣):

我是一个旧陶缸,内壁的凹痕是三代人擂棍磨的。太奶奶的手很稳,外婆的手后来有点抖,现在来了个小姑娘,她的擂棍总撞我,但她说我“会唱歌”。其实啊,不管是谁的手,只要带着心意,转出来的圈子都是暖暖的……

怎么练:

1.试试“角色扮演法”:用“妈妈的围巾”“爷爷的旧钢笔”等物品的视角写一段话;

2.写人时,试试“从别人眼中看他”(比如写“爸爸的勤劳”,可以写“我半夜醒来,看见爸爸在台灯下修工具”)。

大招四

从小事说到大道理,作文立刻有深度!

原理:把个人经历和“大主题”联系起来,比如从“外婆的擂茶”想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平凡中的坚守”。

例子对比:

普通版(只写个人感受):

外婆的擂茶很好喝,我很喜欢喝。

升华版(联系大主题):

现在村里有人用机器打擂茶,但外婆还是用老方法。有一次,城里的孩子来学擂茶,他们举着手机拍外婆的手,拍古老的擂茶缸。阳光照在茶汤上,我突然懂了:传统不是老物件,而是像外婆这样的人,用一辈子的坚持,让老手艺一直“活着”……

怎么练:

1.写结尾时,问自己:“这件小事让我想到了什么?”(比如“坚持”“温暖”“传承”);

2.用“由小及大”的句子:“这碗擂茶,不仅是外婆的味道,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传统的理解……”

结语:素材不怕“旧”,就怕不会“变”。下次写作文时,别再发愁“没素材”啦,试试这四个大招,把“外婆的擂茶”“妈妈的唠叨”“爷爷的自行车”这些老素材拿出来,换个细节、换个主题、换个角度,就能写出新花样!记住:好作文不是靠找新素材,而是靠“变”出好故事!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