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世界的生命体》展览在深收官

深圳新闻网记者 牛耘
06-21 18:49

深圳新闻网

青春活力创新数媒

摘要

​“数字世界的生命体The Digital Wild”全球首展-T33特邀展于近日落幕。

“数字世界的生命体The Digital Wild”全球首展-T33特邀展于近日落幕。本次展览由T33全时中心、深圳广电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美高览主办,特邀英国流明艺术项目倾力打造。这场以“数字世界的生命体” 为主题的展览,不仅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思维的盛宴,更成为众多院校和媒体机构开展美育研学的窗口,在艺术与科技的交融中,书写着数字艺术发展的新篇章。

科技与艺术共融,一场数字艺术的觉醒实验

走进T33全时中心的展览现场,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数字世界。五大展区以独特的视角诠释数字生命的多元形态,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数字世界的生命体》五大展区以科技与艺术交融诠释数字生命议题。

黄炜《矿野之息》(影像装置)以机械水母为载体,虚构AI水母因设备老化被“安乐死”的未来场景,借科技感形态提出“自然有机体被算法取代时,人类与自然情感连接如何演变”的命题,引发生态思辨。Philipp Artus《水生物》(交互动画)构建生成式水下生态,观众通过平板设计生物,其物种、行为选择构成动态画面,以简单算法呈现生命多样性的乌托邦想象,暗含人工生态替代自然的反乌托邦隐喻。

而吴子薇团队《拟态》(交互装置)受自然拟态启发,通过摄像头捕捉植物、算法生成昆虫纹理,形成对抗演化机制,最新版本支持新闻文字输入干预拟态,实现技术与社会议题的交互。Genetic Moo《微世界》(交互装置)含《倍数》(动作捕捉生成数学形态投影,全球超50万人次互动)与《迷你微世界》(“海洋人” 等游戏模块,可调节生物行为参数),让观众在代码互动中体验创意乐趣。

在数字丛林里开美术课:一场数字艺术旅程

此次展览吸引了众多院校和机构组织学生前来研学,成为提升学生美育素养、拓宽国际艺术视野的重要平台。来自不同领域的学生在展览中深入探索数字艺术的魅力,收获知识与灵感。

深圳技术大学艺术与科技专业的学生在老师带领下,认真欣赏每一件作品,研究其中的技术与艺术理念。在互动体验区,他们积极参与,亲身体验数字艺术的创新表达方式。学生们表示,此次展览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灵感,未来希望将所学融入自己的艺术与科技融合实践中。

深圳国际预科书院艺术部的学生们通过欣赏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作品,感受到数字艺术的多元魅力。他们在参观过程中展开深入讨论,分析作品的文化内涵与表现形式,提升了艺术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展览为他们搭建了与国际艺术对话的桥梁,拓宽了他们的全球艺术视野。

嘉兴大学数媒相关专业的学生对展览中的媒体技术表现出浓厚兴趣,详细记录作品的创新思路。在现场的交流中,他们了解到数字艺术创作的挑战与解决方案,这对未来的专业学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展览也让他们感受到数字艺术的无限可能,进一步激发了创作热情。

深圳土壤培育,开出数字之花

《数字世界的生命体》展览的成功举办,离不开深圳这片数字艺术的创新沃土。深圳在数字艺术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

深圳拥有从硬件制造到软件开发的完整产业链。南山区作为核心创新高地,依托深圳互联网产业园等载体,聚集了传音、腾讯、大疆等众多科技企业,为数字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技术资源。

2023年发布的《深圳市关于加快培育数字创意产业集群的若干措施》,明确对数字创意技术研发项目给予资金资助,支持国产数字引擎等核心技术攻关,并鼓励建设数字创意产业基地。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艺术表达的形式和内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字艺术借助AI、VR、AR、区块链等新技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艺术体验和表现形式,为艺术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数字世界的生命体》展览的举办,不仅是一次数字艺术的展示,更是一次对数字艺术发展的探索和思考。这场持续93天的实验虽已落幕,但它播下的种子,正在深圳这片创新的沃土上继续生长。

相信在未来,随着科技与艺术的不断融合,深圳将在数字艺术领域创造更多的精彩,为推动数字艺术的发展和美育事业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许家宜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关越 三审 张颖

(作者:深圳新闻网记者 牛耘)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