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李丹
日前,深圳宝安国际机场T3航站楼内,74岁新加坡籍华侨陈伯在办理值机手续时突发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率骤降至49次/分钟。机场医疗急救站曹凯歌医生带领团队3分钟内抵达现场,确诊病情后立即启动“心梗救治绿色通道”:通过5G远程会诊系统实时传输生命体征至宝安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使用标准化“心梗一包药”稳定病情。19时33分,患者绕过医院急诊直达导管室;20时07分,冠状动脉支架成功植入,血管恢复畅通。从病发到完成PCI手术仅用80分钟,较国家标准(120分钟)缩短33%,创下区域心梗救治的“深圳速度”。
这场与死神的竞速背后,是深圳机场与宝安区人民医院共建的“空地一体化”急救体系在高效运转。作为国际航空枢纽,深圳机场构建了覆盖监测、响应、转运、救治的全链条急救网络:T3航站楼及卫星厅设9个24小时医疗站,配备“医生+护士+司机”标准团队,200余台AED实现全区域覆盖;急救车标配手自一体除颤仪等先进设备,构建“黄金4分钟”急救圈;依托5G技术,医院端可远程会诊并同步启动导管室准备,实现“患者未至,信息先行”的院前院内无缝衔接。
宝安区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的提升,更得益于全区立体化急救网络的全域布局。记者从宝安区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目前,宝安已建成包含胸痛、卒中、创伤等在内的“五大中心”救治体系:7家区属综合医院通过国家级胸痛中心及卒中中心认证,2家专科医院及167家社康机构建成胸痛救治单元/网点,数量占全市认证总数的66%,居全市首位;近3年成功救治急性胸痛患者近2000例,急救成功率稳居全市前列。与深圳机场的合作,更将救治网络延伸至国际交通枢纽,为跨境急救提供示范样本。
接下来,宝安区将持续完善“预防-急救-治疗-康复”全流程管理模式,通过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急危重症专科建设,搭建智慧急救平台,持续提升急危重症救治水平,为人民群众构筑覆盖生命全链条的立体化健康保障体系,让医疗急救的“深圳速度”守护更多生命黄金时间。
从机场急救的分秒必争到全域网络的精密协同,宝安区急危重症救治体系的构建,既是医疗技术的突破,更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当5G技术对接国际航班急救需求,当社康网点与三甲医院形成联动,80分钟生死救援的背后,是一座城市对“生命至上”理念的深刻践行。
图源: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黄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