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深圳市政府“医疗卫生三名工程”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方邦江教授中医重症医学团队项目启动仪式暨“方邦江名中医经验传承工作室”揭牌仪式在罗湖中医院举行。这标志着罗湖区中医院肺病科从省级重点专科开始向国家级对标迈进。
罗湖医院集团院长、党委副书记林汉群谈到,方邦江教授作为我国中医重症医学领域的领军人物,深耕急危重症救治与中西医结合诊疗数十年,其团队在脓毒症、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疑难重症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不仅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更为中医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开辟了新路径。罗湖医院集团将全力搭建平台,依托罗湖医联体优势资源,构建中医重症医学临床、科研、教学一体化基地;全力传承创新,系统挖掘方邦江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培养一批扎根基层、德才兼备的中医重症骨干人才;全力服务民生,推动中医重症诊疗技术下沉社区,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家队”水平的优质医疗服务。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院长陈昕琳、深圳市卫健委中医处处长赵曾艳、深圳市罗湖区卫健局副局长江正、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岐黄学者方邦江分别上台致辞,对罗湖区中医药事业在近些年取得的成绩、高层次人才团队持续加盟带来的丰硕成果和未来“三名工程”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总结,对未来罗湖区进一步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表示支持,并以此为契机推动罗湖区中医药文化事业在医改“3.0”阶段保持高质量发展。
会上还举行了方邦江教授收徒仪式和罗湖区中医院第六批中医师承拜师仪式。罗湖区中医院肺病科主任、学科带头人李红教授和吴俊林医师正式向方教授送上拜师帖。赵宏教授、尹燕耀教授、胡海雁教授、李红教授、盛鹏杰主任、韩芳苗主任也完成拜师收徒。
据了解,此次“三名工程”项目引进的方邦江教授团队,聚焦呼吸重症、重症感染等具有中医优势的病种,在中医药标准化研究、急危重症团队建设、国际交流方面成绩斐然。该学科的重症与急诊医学学科由原上海中医学院院长黄文东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是全国最早的中医急危重症学科之一。在“岐黄学者”方邦江教授的带领下,团队以“脓毒症”“多重耐药菌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等优势病种为主要研究方向,牵头制定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喘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医诊疗方案》 《喘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医临床路径》 《风温肺热病(医院获得性肺炎)中医诊疗方案》 等权威著作。
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肺病科在学科带头人李红主任的带领下,以“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力倡中西医结合,强调辨证论治”为发展理念,科室中医特色显著、西医技术过硬,近年来发展迅速,在肺康复及中医“治未病”等领域成果丰硕,现已获批广东省省级中医药临床重点专科、深圳市罗湖区医学重点专科、国家PCCM科规范化建设优秀单位。在成功牵手方邦江教授团队后,逐步升级“呼吸重症、重症感染”等中医优势病种和诊疗技术、打造一支配置完整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将是科室在未来重要的发布局和突破方向。
“我们会严格按照深圳市‘三名工程’的要求,以提升学科在全区的主导地位为核心目标,通过大学和我们团队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临床带教模式,同时倚靠上海中医药大学成熟的国际交流平台搭建广泛、高精尖的学术交流。通过举办不同形式临床方案,临床路径讨论,全方面打造出一支具有深圳和岭南特色的,高水平的呼吸病学科研团队、诊疗团队,为湾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带来助力和突破。”方邦江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在今后的合作路径上,双方将采用人才与设施双轨并行推进的策略。人才培养方面,严格执行医护相关人才项目培养计划,确保研究生培养任务高质量完成,积极开展临床教学工作,充分发挥方邦江名中医经验传承工作室在学术思想传承方面的重要学术导向作用。
据悉,罗湖区中医院将积极选派专科优秀中青年医护骨干及后备人才到引进团队所在医院或国内高水平医院进修,并给予科研支持;设备设施上重点推进适老化、危重症舒适化改造,开展ECMO等呼吸重症设备支持工作,进一步完善中医诊疗设备,全面提升中医、中西医结合呼吸重症的硬件建设水平。在同时精心制定包含中医特色疗法、具有中医临床思维且规范可行的诊疗方案,围绕“重症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治”“重度慢阻肺患者中医康复”等学科主攻方向,积极推广和开展全新的中医适宜技术项目。“医院现在已引进四支‘三名工程’团队,这些引进的中医名家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对医院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助力,医院的科研教学水平、诊疗技术水平和创新服务能力带来了巨大的提升,医院也在三甲创建后的两年时间内实现了国考评。”
罗湖区中医院院长赵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医院未来将进一步重视专科建设,一步步推动各专科向国家级迈进,并以此为抓手推动老年病诊疗中心、临床针灸康复诊疗中心、中医骨伤诊疗中心的建设,打造东部中医药文化事业高地,为湾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韦建诚 王震 李凯岸 文/图)
编辑 钟诗婷 审读 张蕾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