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在深圳举办的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论坛上,来自各界的重磅嘉宾聚焦“推动出版融合发展 巩固壮大数字时代出版主阵地”主题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我们需要锻造“大船”的编辑家
回顾历史,每一次科技巨变都使得书写与表达向着更广大的人群扩散,使得中华文化向着更广阔的疆域拓展,这与编辑出版的工作息息相关。当新媒介为我们提供了面向更广大人群的可能性时,需要新时代出版人担负起文化的责任,完成在新媒介环境下对于新文化的创造。媒介和技术是为了把人连接在一起,正因为我们有可能成为大海上的孤舟,我们才需要锻造“大船”的编辑家,需要“大船”把我们连接为更加牢固的文化共同体。
中国出版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黄志坚:“变则通,通则久”
当前,传播载体正在向线上迁移,传播模式呈现“去中心化”。现代出版要在守正创新、深度融合中浴火新生。对此,行业首先要保持定力,加强融合发展的战略谋划。要意识到出版的核心功能难以替代,技术始终是出版的好伙伴,但仍然要靠我们的选择与判断。
“变则通,通则久”,而“万变不离其宗”。面对机遇和挑战,行业需要强化能力,夯实融合发展的出版底座。为此,必须强化出版的价值判断力、双重服务力、技术驾驭力三方面能力。
从现代出版业发展看,集团化运作是一个趋势。依托集团牵引,打造全面创新高地、经营管理高地、干部人才高地,才能真正发挥出版集团在融合发展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高等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刘超:在求真、求变、求新中寻求“解构与重生”
当下,传统教育出版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内容生产流程被智能写作工具颠覆、知识传播渠道被智能推荐算法重塑、传统教学模式被个性学习诉求解构、教材基础地位被智能教育生态冲击,让出版业经历着“解构与重生”;与此同时,知识价值的重塑、教育服务的升维、行业生态的重构,也孕育着行业“破局与跃迁”的变革之道。要在四重挑战和三大机遇的背景下真正实现飞跃,有四件事尤为关键:一是定位求准,锚定教育出版新坐标;二是场景求变,构建智慧学习新范式;三是内容求真,彰显知识数据新价值;四是能力求新,迭代团队能力新基因。
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郭凯天:敢闯敢试,以大融合思路构筑出版新高地
腾讯作为一家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文化+科技公司,在数字出版领域长期耕耘,搭建起包括网络文学、影视动漫、音乐、数字阅读、网络游戏在内的数字出版矩阵。在技术和出版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腾讯一是注重产业向新,二是特别注重价值向善,三是特别注重眼光向外。
在产业向新方面,主要实践了出版业与技术深度融合的过程。从今年年初起,微信读书启动“AI做书”项目,通过AI能力赋能书籍封面制作、三审三校、内容排版、内容注解等各环节,进一步提升了书籍出版上架的效率及质量。在价值向善方面,去年腾讯联合中国盲文图书馆推出“无障碍剧场”,通过“AI技术+志愿者”模式,制作了《热辣滚烫》等193部无障碍影视作品,累计时长近400小时,用声音+人工智能+志愿者+文字的方式,让视障人士也能享受到电影、电视剧光影的世界。在眼光向外方面,腾讯在过去几年极其推动文化出海事业,在过去五年到去年,腾讯文化出海,包括网文、IP、音乐、游戏在2024年海外收入已经超过了700亿。
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贺砾辉:从“相融”到“深融” 探索生态共建的深度融合模式
当前,“出版+人工智能”正在不断突破传统出版想象,推动出版业实现三大转变,即从“小行业”转变为“大产业”、从“线性生产”转变为“生态构建”、从“内容共创”转变为“价值共生”,推动出版业探索从“纸数相融”到生态共建的深度融合模式。近年来,湖南出版坚持融合开放、共建共享的发展框架,强调在坚守文化品质的前提下,打造更优内容资源、打造更强数智平台、打造更新产业链条,积极寻求融合思维下的有效发展路径,从“相融”走向“深融”。未来,出版业需以技术为引擎、文化为根基,通过开放生态、共享资源、强化跨界协同等方式,将传统内容生产升级为知识服务与文化消费新范式,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出版力量。
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吉述:深化融合发展理念 共建融合出版业态
数字技术革命是行业基础技术革命,它带来方便和效率,创造了新的文化消费场景,增加了出版的可能性,同时也转移了文化消费热点,引来了跨行业竞争者。一方面,我们要认清技术革命本质,看清业态发展趋势,不断深化融合发展理念;另一方面,我们更要聚焦产品升级与产业创新,提升行业整体数字化能力,加快形成新的融合出版业态。融合发展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突破融合发展瓶颈,应以专业技术队伍支撑技术落地,以专业化、垂直化、体系化内容增强竞争优势,以纸数联动促进业务融合,以自主平台提升数字服务能力,以平台与资本运作拓展产业边界,推动传统出版业突破线性生产模式,向知识服务生态跃迁。
阿里研究院院长袁媛:拥抱AI定义的新产业时代
拥抱AI定义的新产业时代,正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当前AI已全面渗透到产业链中。如在智能硬件、互联网服务、文娱游戏、影视制作、文化旅游等行业,AI已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AI的力量,不仅仅在于自动化与智能化,更在于它重塑了文化与产业之间的关系。
科技与文化如同人类文明的双引擎,一方驱动物质进步,一方引领精神升华。面对AI定义的新产业时代,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与积极的实践,推动科技为文化赋能,让文化为科技注入人文内涵,共同开创一个更智慧、更繁荣、更和谐美好的未来。
广东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肖风华:“人机协同”共建智能出版生态
出版业未来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机协同能力”的竞争。技术可以购买,但能否深度融合,取决于出版人是否具备AI思维、是否与技术一同成长。真正的优势在于让团队在实践中不断迭代认知,从被动使用工具走向主动定义工具,成为AI时代的早期实践者和共建者。
人工智能正在重构内容生产和商业价值链,并重新定义出版人的职业内涵。行业未来的跃升,离不开系统性布局AI人才、重塑数据驱动生产体系和坚守文化价值底线。一个可信、可持续、充满活力的智能出版生态,正通过技术与文化的深度交融徐徐展开。
凯叔讲故事创始人王凯:深耕内容方能屹立于融合潮头
在当下的儿童内容产业,融合出版不只是形式创新,而是以内容为核心的跨界突破。凯叔讲故事的实践清晰地展现出一个重要观点:好内容本身具备跨越介质、延展无限的能力。音频、图书、动画、舞台剧、故事玩偶,都是载体,但真正打动人心、持续生长的是优质的原创内容。这种多形态、全链路的融合出版模式,正在重塑儿童的内容体验,带来前所未有的丰富感知和探索空间。尤其关键的是,AI为那些有长期内容积累和版权沉淀的团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这些高质量的数据和资源,正是训练出有深度、有个性的智能体的核心燃料,让IP人物不只是内容产品,更能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互动伙伴。这是行业竞争格局的全新分化点。唯有深耕内容的团队,才能在这场由AI驱动的融合出版浪潮中占据主导地位。
融合出版的意义,不只是让内容“活”起来,而是让孩子在与内容的互动中真正感到被理解、被支持、被激发。未来的行业使命,不是比拼技术炫技,而是比拼如何用技术赋能更温暖、更有力量的儿童成长体验。
时代新媒体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总编辑吴雷:融合出版要坚持“技术引入+能力内化”双轮驱动
面对数智化浪潮,出版业正从“被动求生”走向“主动破局”。我们用三个关键词总结实践与思考。第一,场景驱动。数字出版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内容格式转化,而要以场景为锚点,从需求倒推内容生产。第二,内容焕新。新媒体时代,出版内容必须突破“静态呈现”,用技术带来多维活力。第三,技术革新。从元宇宙到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出版要与技术共舞,靠的不只是引进工具,更要深耕专业、积累能力。我们多年前设立融合出版研究院,长期布局语义标引和知识服务,用高质量数据为AI“喂养”,打下人机协同的基础。这提醒我们,融合出版要坚持“技术引入+能力内化”双轮驱动,才能实现业态跃迁。
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学院教授丛挺:出版融合发展需要“年轻态”
在当下的文化版图中,年轻人正成为主导力量。B站跨年晚会、谷子经济、《哪吒2》爆火,这些现象背后有着共同的“文化密码”:自我觉醒、松弛感、陪伴、情绪价值。对于出版业而言,这不仅是观察年轻人的视角,更是出版融合发展的突破口。对此,出版要融入新型文化消费场景。在“提振消费”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与新兴体验结合至关重要。博物馆能吸引六成35岁以下观众,靠的是内容创新、体验升级。出版也要主动用新技术,让优质内容更可亲可近,为年轻人提供文化自信和情感支持。
中国作协会员、深圳作协理事时潇含:借助融合出版讲好中国故事
出版融合时代,青年写作者正处在一个最好的时刻:他们既是内容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塑造者。他们用技术重塑表达,用责任感丰富主题,用全球化的视野定义中国文化的新叙事。出版行业的未来,将在这一代青年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青年群体,不仅是内容的消费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正借助融合出版的力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对此,青年创作者要打造精品力作,需要在三方面发力。第一,强化选题敏感度,立足现实、关注社会痛点,用真情实感打动人心。第二,提升文化表达力,既要融入新技术、跨媒介创作,也要深挖中华传统文化,用创新方式激活文化资源。第三,拓展国际视野,在“出海”中建立文化自信。网文平台、AI翻译、数字工具为青年走向全球提供了舞台,打破语言壁垒,让世界倾听中国故事。
三组主题对谈要点:
对谈一:健全一体化发展机制 塑造出版融合发展新动能
主持人: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安平
中国移动咪咕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沈文海:出版融合需要技术驱动、平台支撑、生态整合,唯有形成自主可控的创新链条,才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出版生态。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丁伟:融合探索背后的核心思路是:不追求高精尖,而是在实际中找准适用技术,构建适配自身的数字底座与创新体系,以科技引领新质生产力。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程为民:出版融合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要打破壁垒、拆掉围墙,形成共生机制。
安徽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董磊:出版融合要立足实际、结合政策风口、深耕自身优势,以资源整合与场景落地为抓手,实现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庆:出版一体化发展的核心,要以用户为中心、以场景为引擎、以生态为支撑,打破出版的单一形态与单向关系,实现螺旋式上升的产业循环。
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青:出版融合是产业链、管理链、人才链的系统重构。只有将内容、技术、场景、应用一体化布局,才能真正实现出版的价值延展与行业跃迁。
对谈二:创新打造融合精品项目 持续优化出版供给体系
主持人:重庆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总编辑张倵瑃
化学工业出版社党委书记、总经理郎红旗:出版社应由传统的内容搬运者和裱糊匠,转型为以新技术驱动的知识服务机构,充分发挥高质量内容甄别与组织的核心优势,全面拥抱数字融合发展。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朱于国:出版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既要深耕内容质量、筑牢核心价值,又要以科技赋能构建智能教育新生态,实现教育出版的深度融合与突破。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王晓光:出版深度融合的核心在于将内容转化为高价值的数据资产,用数据驱动内容生产与服务,从而推动出版业向智能化、可持续的内容价值生态系统转型。
深圳兔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董少灵:通用人工智能的突破将引领信息表达与人机交互的平权革命,让人人都能更加高效、生动地实现与世界的表达与互动,重塑出版未来。
中文在线集团常务副总裁谢广才:出版业未来的发展路径应立足“智能化+IP生态+全球化”三位一体战略,构建全链路、全场景、全球化的出版融合新格局,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出版创新体系。
番茄小说执行总编辑乐力:出版融合的关键在于打通网络与实体、线上与线下,推动多元合作与跨界联动,让优秀作品以更丰富的方式触达用户,形成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对谈三:大力培养融合发展优秀人才 推动培育出版业新质生产力
主持人: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雷启立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秦志华:在出版融合的大环境下,行业要在斗争中拓展转型创新空间(与互联网企业侵权行为的斗争);在合作中提升融合出版能力(技术对接、产品运营等);在实战中培养融合发展人才(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当下,出版行业对具备“技术+内容+运营”复合能力人才的需求缺口仍然巨大,传统编辑向融合型人才的转化率不足,对于如何以科技赋能期刊发展,实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也缺乏足够的认知和准备。
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陈宁:AI可以成为每个从业者的“兵”,出版从业者可以从更高的维度,去做出版全流程工作的把控和指挥,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司令员”。
北京外研在线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商其坤:对于人才培养,行业与学界应持续优化高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加强出版专业与现代社会核心发展要素的融合教学。
同方知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宏伟:融合出版创新人才培养是关系行业未来发展的系统工程。出版企业应发挥主体作用,产教协同,在实战中选育具有人工智能素养的复合型出版创新人才。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总编辑余庆:出版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技术与内容的深度融合,行业需加强数字出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与传统出版知识的交叉培养,打造复合型人才梯队。
(主办方供图)
编辑 高原 审读 张蕾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刘思敏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5月18日,黄子韬主理的卫生巾品牌“朵薇”正式发布,定价49.8元全国包邮,包含不同尺寸卫生巾共62片,开售15分钟即卖出19.5万件。黄子韬此前在直播中称“那些赚卫生巾黑心钱的人太恶心了”,透露想做透明化卫生巾工厂。那么,你会购买吗?
第21届深圳文博会智恒文化科技创意园分会场开幕 中摄在线(记者 黄建华)第21届深圳文博会智恒文化科技创意园分会场于5月20日下午在园区启幕。市文体局广电处处长胡红昱,公共文化处副处长许祎,南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远辉,国际知名导演唐季礼,智恒文化科技创意园创办人陈秉文等市区两级政府领导、社会各界嘉宾200余人出席了开幕仪式。 智恒文化科技创意园作为南山区的数字创意产业高地,本次分会场围绕“智创新程·恒筑未来”的主题,聚焦数字创意、影视文娱等领域的文化精品打造与品牌出海,开展为期一周的分会场文化活动,内容包括签约仪式、文化精品与品牌出海交流活动、“精品·出海·聚势·突围”微短剧创投交流会、智恒数字创意产业创新成果展、IP赋能农文旅融合创新展、香港青年创新创意邀请展、中国名家书画展、“乐游智恒·集印有礼”游园打卡、yoose有色潮流街头空间首发和分会场闭幕式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为市民朋友们呈现一场精彩纷呈、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盛会。 开幕式举办了一系列重大文化精品项目签约、企业入驻签约以及湾区影视文化公园和唐季礼导演工作室的揭牌,深圳微短剧产业联盟秘书处和南山区微短剧公共服务中心揭牌,同时启动“影视文娱精品培育计划”。#读特小记者#
00:56
洪湖公园荷花开了一部分,主要在荷美空间周边的荷塘,其他荷塘开的还不多,品荷园关闭养护中,到下月中旬才开。
#读特小记者#🐘各种动物🐎 在有限⚡的空间🕸️争夺生存🍃 满眼👁葱绿中🍀遇见野性🐴自然🐾 感受💫雨林💦中独特魅力🌴 🌳——西双版纳🐊
打卡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