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移植,是许多终末期肺病患者最后的生存希望。但手术成功不代表“脱险”——术后72小时,仍面临生死考验:约15%-25%的患者会遭遇重症原发性移植物功能障碍(PGD),这是一种致命的肺损伤,发作快、死亡率高,目前临床上也缺乏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如何突破“72小时生死线”?近日,上海市肺科医院和北京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利用华大自主研发的单细胞测序技术DNBeLab C4、时空组学技术Stereo-seq和超高通量测序平台DNBSEQ-Tx,锁定导致肺损伤的“罪魁祸首”——CD177+中性粒细胞,并发现了预测重症PGD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以及治疗靶点。相关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Cell Reports Medicine上。
Cell Reports Medicine官网截图
Cell Reports Medicine封面图
原发性移植物功能障碍会在术后短时间内导致肺水肿、呼吸衰竭,甚至直接危及生命。尽管医学界早就怀疑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元凶之一,但一直找不到确切的“幕后操控者”。
借助华大自研的单细胞测序平台DNBeLab C4和超高分辨率的时空组学技术Stereo-seq,研究团队在小鼠模型中发现,CD177+中性粒细胞在肺组织的损伤区域中显著富集,并通过增强线粒体复合物I的活性,驱动活性氧和中性粒细胞外陷阱的形成,进一步加剧炎症反应。这说明,这群细胞可能是导致肺移植损伤的“炎症引擎”。
找到了“炎症引擎”,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团队试图通过干扰这群细胞以减轻肺移植术后的炎症损伤。研究团队在小鼠和大鼠模型中,使用找到了可以降低CD177+中性粒细胞活性的抑制剂,并最终改善肺功能。
研究图解
据介绍,这项研究不仅阐明了CD177+中性粒细胞在肺移植术后炎症损伤中的核心作用,还为PGD的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有望助力更多患者平安度过术后“至暗时刻”。
(本文图片来源:Cell Reports Medicine)
编辑 许家宜 审读 张蕾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