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王备:AI时代的创作,我们还能守住什么?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高灵灵
05-27 16:26
摘要

作为金鹰奖、金钟奖、“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及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音乐创作人,作曲家王备近年来十分关注新技术变革对音乐带来的变化与挑战。

5月27日,2025年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之繁荣文艺创作论坛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在圆桌论坛环节,多名嘉宾围绕“如何推动新大众文艺健康发展”的主题展开探讨。

作为金鹰奖、金钟奖、“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及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音乐创作人,作曲家王备近年来十分关注新技术变革对音乐带来的变化与挑战。他认为,AI成为创作引擎之后,创作者也必须完成一次进化——不再是单纯写作者,而是控制生成方向、选择表达结构、承担文化责任的那个人。“我们要用我们的情怀和使命守住内容这个阵地,寻找我们能表达的最佳表达和传达方式。”

王备认为,AI在音乐领域的迅猛发展,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AI在5秒钟就可以作出一首歌词,同时有配乐、伴奏、歌手的演唱,且创作水平可以达到普通从业人员的中级水平以上。“对于职业创作者来讲,这个冲击已经不是这个行业要洗牌、升级、调整这么简单,这种冲击是把桌子掀了。”他打趣道。

在他看来,在AI的冲击下,大量的音乐职业从业者慢慢不再被需要,而从业者也将面临许多困境。“我们该怎么署名?一句话指导AI写成一首歌,这首歌的作词、作曲、演唱者是谁?谁主导产生的方向?谁拍板决定这个版本是我想要的东西?同时谁又能承担这些事带来一系列法律、文化、舆论方面的责任?”

王备表示,他常常思考,AI时代,人类创作者还能守住什么?他认为,在AI创作领域,仍有一些事情是AI无法承担、但人类必须继续坚持的,包括:表达意图的设定权、版本选择的判断力、为表达署名并承担后果的责任感以及作为艺术家的使命感与文化承担。

“真正的艺术创作,从来不仅仅是‘制造内容’,而是为这个时代留下一种声音、一种姿态、一种立场。在技术可以替代执行的时代,使命感,是人类创作行为最后的不可外包成分。”

而针对当前AI创作领域中“责任失焦、署名混乱、归属无锚”的问题,王备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表示,表达的形态发生改变后,法律、平台、行业标准也应该同步进化。为此,他和一批跨领域同行正在起草《导创/DARCH 白皮书》,致力于系统定义AI概念边界、适用场景、法律机制与平台接口。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张蕾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徐雅乔

(作者: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高灵灵)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