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2025年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之繁荣文艺创作论坛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靳东在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他提到,从业人员要以优质内容引领、重构“共生”的价值基准。“任何时期的任何艺术,‘内容为王’这一铁的定律不能变,‘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这一根本立场不能变。”
靳东认为,互联网条件下的新大众文艺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创作主体泛化、媒介深度融合以及传播机制革新。“3100万网络文学创作者、数以亿计的短视频生产者,任何人都可以借助自媒体等平台工具成为内容生产者,文艺创作从专业走向了大众。”靳东表示,互联网的即时反馈,使创作传播形成闭环,观众不再是接受终端,而是成为内容生态的共建者。
然而,另一方面,他认为,新大众文艺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信息茧房”控制受众审美惯性;创作内容愈发商业化、同质化;创作者的话语权、内容、利益被忽视,阻碍了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在这场全民参与的文艺狂欢中,如何让大众化浪潮托起精品化的航船?如何在这数字旷野中培育出文明之花?”靳东在会上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其诅咒流量暗河,不如去修建文化导流渠道。”
他认为,在任何时期的任何艺术,“内容为王”这一铁的定律不能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引领审美,构建价值坐标体系。”靳东表示,在流量裹挟的创作环境中,内容创作者要主动承担“审美守门人”的责任,相关部门应联合平台将经典作品与创新性文艺成果推荐给目标受众,引导大众文化消费习惯。同时,建立政府与资本的双向引导机制,鼓励原创精品,同时规范商业戏剧市场。
此外,要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强化互联网平台主体责任,建立完善的内容审核机制。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宣传、媒体报道等多种途径,提高大众对互联网新大众文艺的认知和辨别能力,引导大众理性看待和参与文艺创作与传播。
“当我们在谈论互联网条件下的新大众文艺时,本质上是在寻找数字时代的文明存续密码。历史告诉我们:文艺不是流水线上的快消品,而是民族精神的DNA。”靳东表示。
“技术终究会迭代,唯有人文精神永远在场。”
编辑 秦涵 审读 伊诺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徐雅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