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经常被当成火锅店的独立艺术媒体”,这是艺术媒体“打边炉ARTDBL”在社交媒体上的介绍。“打边炉”是地方方言对火锅的称呼,围坐在炉边涮煮准备好的食材,这也是创始人钟刚对“打边炉ARTDBL”的设想,“打边炉时,每个人都围坐在炉子旁边,平等对待,一起吹水闲聊。”在《打边炉》里感受到的文字并非添油加醋,而是文本至上,不追赶、不摇摆。
《打边炉》强调“立足地方、独立发声”,立足“深圳”这个地方,在对话中打捞有生命力的种子。
“选择一个立足点”
钟刚的艺术之路始于广州,他曾担任媒体文化记者,专注于当代艺术报道。广州的文化活力和多元艺术场景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每个编辑都希望满足自身的要求,成为各自领域的专家,而非仅仅是进行一些宽泛的工作。”在媒体工作了八九年后的他接触到大量关于艺术领域相关的报道,访谈让他对这个行业有所观察,对当代艺术的兴趣使他想更加深入地进行探讨。随着时间的推移,钟刚意识到,他需要更深入地参与到艺术行业中,而不仅仅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
2013年钟刚移师深圳,在当时的他看来,这是一个在文化艺术领域相对空白的城市。彼时,艺术展览多为“空降式”的短暂活动,缺乏扎根本地的持续性实践。这种空白让钟刚看到了可能性。
离开报社后,钟刚思索着“在小众领域中,如何形成一个支点”,时代在变化,找到自身价值的关键在于“选择一个立足点”。于是,钟刚在2015年创办公众号“打边炉ARTDBL”。起初他并没有确定创业,而是“想完成一件事情”,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
将《打边炉》视为一份事业,是在钟刚发现“这件事可以完成”且自己在对等的情况下可以摆脱“朝九晚五”打卡的工作方式时。公司化的工作对人的巨大消耗以及对“打边炉”的热爱促使钟刚下定决心,在2017年成立深圳市打边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与常人理解的创业不同,钟刚将“探讨如何与艺术行业建立联系”当作创业的方法,专注于内容制作。推翻以往固定形式的公司文化,《打边炉》给予创作者工作节奏上的自由,没有规定文章发布的时间,尽管一年可能仅发表100多篇文章。钟刚认为“我们需要完成的是每篇文章能够吸引读者,它能够形成影响力,被他人记住。”
在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A3栋4楼,我寻觅半晌才找到了打边炉工作室的入口,一个特别不起眼的大门。钟刚说,创业历程的几个重要节点便是几次办公室搬迁,钟刚非常看重与建筑师、平面设计师的合作,将工作场合变成文化现场,以形成独特的影响力。比如,凿墙开窗,让档案室处在办公空间的心脏位置,其余空间以一种灵活的方式处理,松弛但又有着很强的激发能量,如《打边炉》一般。
“做一个没有人关注的项目”
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当下,打开“打边炉ARTDBL”公众号里的文章,你会发现一个与当下新媒体格局“格格不入”的状况——每篇不低于四千字的长文章,简短而简洁的标题,大量的深度访谈,严肃专业的艺术评论……这些要素的加成,都足够把快消时代的读者拒之门外。但正如钟刚所说,《打边炉》一直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等待与外界的连接,不同于以往大众眼中的自媒体般大肆宣传或者刻意讨好读者,《打边炉》是在训练读者。
“我们想要做一个没有人关注的项目”,在钟刚的《编辑的意识》一问中,曾提到这样的观点:“媒体的‘自私’,在于媒体工作首先要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只有为自己工作,才能释放出真诚的文本,才能每一次都‘努力过自己这一关’。”回顾《打边炉》以往的文章,皆是以此为旨。过往的媒体工作让钟刚意识到自己在做日报和杂志时,是将时间留给别人,他厌倦“做一些浅显且报道性的事情”,因而在《打边炉》上,钟刚关注的是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是想象读者需要什么,“首先将自己的内容做好,再利用这些内容寻找读者。”
《打边炉》主要进行文字访谈,通过制作内容吸引读者群体,以万字的长谈替代当前大众习惯的视频与图片,钟刚试图让读者对这样的风格产生兴趣,关注文字工作,训练读者,让读者逐渐适应《打边炉》的风格。在这样的训练下,读者也逐渐成为“打边炉”的一员,钟刚的团队公开进行招聘,他一直相信“我们所需要的编辑一定在读者中”。
在深圳留下“重要的痕迹”
2017年公司成立后,《打边炉》稳步推进内容创业,“重新理解写作和编辑,用撰写一篇文章的方式来表达”,不断打破这个行业,与不同领域的人合作,如与平面设计师合作、设计野餐垫。在一次采访中,钟刚曾说:“《打边炉》可能是艺术媒体当中少有的、对城市文化研究有浓厚兴趣的媒体”。作为扎根深圳的独立媒体,《打边炉》始终关注城市的文化肌理,除了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同时也关心我们所处的环境、所在的地方,从而形成对地方的描述、书写和定义。钟刚团队将多年讨论深圳的一些文章汇集编写成《深圳眩晕》一书,试图为这座“快节奏新城”留下思想档案。
“在深圳,只要做一些事情,就会在这个城市留下重要的痕迹”,《打边炉》是钟刚在深圳留下的“重要的痕迹”,体现深圳的艺术生态变化。无论是前往实习,还是复印书稿、书写相关论文,《打边炉》所培养的读者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做出反馈,表现深圳的活力,未来的生命力。
在流量喧嚣中坚守内容尊严,用编辑力凿刻时代的深痕,在重复中生成既刻板又自由的事物,这或许是《打边炉》的生存哲学。深圳需要“眩晕”,需要来自“自”媒体的艺术发声,这些将深圳的艺术空白一点点填满,反复剖析。
钟刚
1983年生,艺术媒体“打边炉ARTDBL”创办人、主编。曾任媒体记者,2015年创办公众号“打边炉ARTDBL”,2017年成立深圳市打边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坚持“立足地方、独立发声”的编辑方针,聚焦艺术的现场及其文本。
记者:罗婉
编辑:阎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