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
充分发扬文化主体性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5月26日下午,在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以《在文化生命体的实践创造中把握文化主体性》为题作了发言。
张志强
他表示,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指明“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产生“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文化生命体这一概念,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理论创新。我们要立足文化生命体,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充分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张志强说,将文化理解为生命体,是用生命的有机性连接起了自然与文化,在自然与文化之间建立起了生命性的关联,让自然与文化成为了一种连续的生命体,一种自然生命成长为文化生命的连续生长的过程。一个文化生命体想要获得成长,就必须要立足于自身生命体的生存发展的需要,必须从自身生命体中生长出自身的精神独立和意志自主,因此,文化主体性是文化生命体的内在需求。没有精神独立和意志自主、没有文化主体性的文化生命体,是将自身生命体的成长依附于他者的生命体,不仅会萎靡不振,更会枯萎凋敝,最终导致生命力衰竭。因此,文化生命体是文化主体性的生命基础,文化主体性则是文化生命体不断成长的创造机能。
张志强从甲骨文中的“文”字是一个“人”面对“天”“地”展开自己的形态入手,以天地人的化育实践阐述对中华文明的理解,说明中华文明、中华民族是同一个人文化成实践的结果。他认为,中华文明作为文化生命体必须有自己创生的现实的主体。这个主体就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中华文明的生命担纲者,中华文明作为文化生命体正是通过中华民族的有机生命体展现出来的。正是基于同一个文化生命体,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相互支撑、互为表里,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生命体,不断开辟出中华文明新境界,不断畅达着中华民族的生机。
张志强表示,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磨难而经久不衰,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华民族能够不断把握历史主动,充分发扬文化主体性,深刻把握文化生命体创造的机能,在不断创新中推动中华文明连续发展。五千年中华文明连续创新的历史,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根基,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住文化生命体实践的辩证法,发扬文化主体性,以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把握文明创造的机能,贯通古今,打通中西,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创造出更加符合人类的社会和社会的人类的文明新形态。
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强世功:
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史诗
5月26日下午,在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上,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强世功以《哲学社会科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为题作了发言。
强世功
强世功认为,一部中华文明史是各民族不断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是各民族共同体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从夏商周的姓族联盟、宗法分封制,到后世和亲联姻、大规模迁徙与杂居共处,中华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血脉相融、骨肉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并由此展开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各项工作。
强世功说,“中华民族共同体”首先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分彼此你我、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一个“荣辱与共、休戚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在世界历史上为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几千年连续不断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正在开创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将为推动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提供强大动力。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凝聚力量,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政治领导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提供了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未来愿景和规范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道路指引和典型示范。
强世功认为,积极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然要超越西方的民族国家建设,超越西方的理论体系,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须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魂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相结合,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内在原因。在哲学社会科学视野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是多民族交融共生的历史,也是各族儿女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史诗。要以全球视野和人类情怀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协同发展,共同致力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让中华民族重获文明的荣光。
武汉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沈壮海:
让数智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新文化创造
5月26日下午,在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上,武汉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沈壮海以《数智时代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为题作了发言。
沈壮海
沈壮海说,当今时代,数智技术无疑足可佩戴“最强大的杠杆”这顶桂冠,给文化的创作生产、呈现表达、传播宣介、教育传承、遗产保护、消费享用等等提供了新工具、新样态、新载体、新技术、新场景,也推动着文化的产业变革、治理创新与研究范式转换,为文化的创新发展添注了无限可能。我们要敏锐把握数智技术的新进展,促进文化建设与数智技术的深度融合,更好推动文化创作生产流程创新,也更好推动优秀文化直达基层、有效浸润,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力量的深度激活、充分释放。
沈壮海说,数据是数智的“源头活水”,既要注重文化建设中的数智之用,更要高质量推进文化数字化进程。要在已有成果基础上,持续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数据优势、发展优势。
沈壮海说,数智时代,信息技术等越来越成为支撑文化发展的重要基座,成为演绎各类精彩文化剧目的重要舞台。要持续深化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方法、工具的研究和开发,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硬件”和“软件”全面升级,进一步夯实文化创新的科技基座。
沈壮海提出,数智技术的发展给文化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打开了新的空间,带来了更多可能,也提出了不少风险挑战,要不断完善法规与技术体系,用主流价值驾驭“算法”,坚持伦理优先,推动价值对齐,建强安全屏障,引导数智向善。
沈壮海认为,当今时代,数智技术要很好地发挥作用,要由新生的人——具备更强创新创造自觉与能力的人来掌握它们。我们不能陶醉于数智技术设下的文化盛宴,而忘却了作为主体的人所应担负的文化责任;不能在机器越来越走向“深度学习”时放慢了人深度探索的脚步;而是要更加注重全民族文化和数智素养的提升、创新创造活力的涵养,更加注重富有文化底蕴、熟谙数智技能的文化人才的培养,让数智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创造能力的提升、服务于新文化的创造。
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董事长、台长、总编辑龚政文:
以“文化+科技”重构发展基因 推动传统媒体系统性变革
5月26日下午,在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上,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董事长、台长、总编辑龚政文以《系统性变革:主流媒体的突围之道》为题作了发言。
龚政文
龚政文认为,《黑神话:悟空》《哪吒》、DeepSeek掀起的全球风潮表明,中国正在开启“软实力+硬科技”的文化强国新时代。主流媒体担负着塑造主流舆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是文化强国不可或缺的力量。面对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市场环境的冲击,传统媒体必须进行系统性变革和整体性重塑,这既是党中央的期待与要求,也是主流媒体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龚政文从七个方面总结了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路径。
一是观念变革。主流媒体的地位要靠实实在在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来支撑,靠流量和效果说话。
二是动力变革。主流媒体要有强大的内生动力,不仅是职责使命的召唤,也来自内心的深刻自觉;不仅是社会效益的加持,也有经济效益的支撑;不仅是媒体自身的努力,也有赖于主管部门的系统性支持和赋能。
三是结构变革。要探索媒体+平台的特有突围模式,把打造自主可控的平台作为优先事项。在平台和渠道建设上要避免自我封闭、贪大求全两种倾向,既要“造船”又要“搭船”,地方媒体可深耕垂直赛道,在细分领域做到极致。
四是内容变革。优质内容永远是主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当前极为重要的是如何打通PGC、UGC和AIGC,既发挥机构媒体的专业优势,又吸纳大众创作者的优质内容,还用好人工智能的自动化生成能力。
五是技术变革。应该以“文化+科技”双前锋重构发展基因,在重视创意人才的同时,加强算法工程师等新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育,让科技从侧翼到中锋、从幕后到前台、从支撑到引领;打造主流媒体数智新基座,加强新技术与新质内容、新创平台、新型业态等各方面的融合。
六是传播变革。建议制定一揽子支持文化出海的政策,打造兼具国家使命感与国际竞争力的国有文化出海舰队。湖南广电制定了“芒果出海三年行动计划”,立志于把芒果TV国际APP建成国有自主可控一流出海平台。
七是管理变革。在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和国有资本控制力的前提下,建议鼓励主流媒体探索发展新路径,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在评价机制上,高质量、正能量、大流量“三量”并重,构建新型评价体系。在用人机制与薪酬激励上,打破“编制崇拜”和身份限制,让所有优秀人才享有职业成功的荣誉与尊严。
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高文:
“以人为本 智能向善” 推动文化与科技相生相促
5月26日下午,在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高文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文化创新创造的图景》为题作了发言。
高文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显著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新月异,而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高文认为,这也深刻影响着文化建设,文化与AI的深度融合、双向赋能,已成为席卷全球的时代潮流,不仅是延续中华文脉、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战略课题,更是我们在迈向文化强国征程中必须牢牢把握的核心路径。
他认为,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到大数据驱动的深度神经网络阶段,数据、算法与算力三者结合,奠定了当今深度神经网络的基础。自2006年至今近20年,人工智能已经经历了判别式人工智能和生成式人工智能两次浪潮,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将是协理式人工智能或者叫辅助性人工智能。协理式人工智能以智能体(AI Agent)为典型代表,具备完整感知-决策-执行能力的人形机器人就属于AI Agent,推动AI从虚拟世界走向真实世界的自主交互,反映了AI技术从“软件智能”向“具身智能”的延伸。
他指出,在文化建设的广阔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与文化的协同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传统文化“动起来、传下去、走出去”,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创造,催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新场景、新范式、新业态。文化建设同样也能引导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以人为本 智能向善”的文化价值观也为人工智能注入“灵魂”。相生相促对通用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以及新型文化发展范式重构都具有深远意义。
高文建议,要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机遇,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时代脉搏,推动文化与科技相生相促。
一是要全方位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管力度,规范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保护文化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人工智能伦理规范。
二是要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安全可控的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人工智能在文化理解、情感感知、创意生成等方面的技术瓶颈,提高人工智能在文化领域应用的精准性和效能。
三是要从需求出发拓展AI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探索开发人工智能在文化产业各个环节的应用场景,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商业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科技产业集群。
他说,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我们必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精准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加快形成推进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大新动力,为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筑牢基础。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谢有顺:
历史文脉是构建城市文明的重要变量
5月26日下午,在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上,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谢有顺以《历史文脉的赓续与城市文明的构建》为题作了发言。
谢有顺
“如何让文脉更有效地浸润城市生活,让文化更好地引领城市发展?如何让城市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策源地?”发言一开始,谢有顺抛出了自己思考的两大问题。谢有顺认为,历史文脉不是固化的文化标本,而是构建城市文明的重要变量。历史文脉有多样性,不仅指古建筑和博物馆;也有过程性,它更多绵延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之中,生活在继续,文脉就在流传。历史文脉的赓续,要从静态的文化标本,走向流动的城市生活。只有嵌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和生命体验,引导民众与文脉之间进行深度对话,民众才能在理解传统的同时也参与到传统的新变之中,完成对传统的传承和重构。
对数字化时代下历史文脉和城市文明的关系,谢有顺举例说,洛阳应天门遗址,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实现了文化表达方式的全新变革;长沙的湘绣被解构为动态光影装置,通过数字技术让千年针法复现。这种符号、技术和叙事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效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播,成了城市文明构建的重要变量。数字技术不再只是工具,它也是一个可以创生人工世界的装置,为我们开启全新的生命体验;城市也不再只是一个由街道、建筑、人群所构成的物理空间,同时还是一个由声音、文字、影像所构筑的想象空间。
谢有顺认为,城市治理不仅是社会治理,也是美学治理、情感治理。城市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家”。家的核心是记忆和情感。如何让记忆与情感参与城市空间的建造,是保护城市文脉的重要方式。要警惕过度扩张、大拆大建对城市记忆的耗损,也要警惕粗暴改造、盲目复古对市民情感的颠覆。抓住记忆、情感这两根纽带,让历史、美学和情意流动起来,就能创生一种历史空间、文化空间、生活空间并存的城市生态,进而实现文脉、人脉、城脉的内在统一。
在谢有顺看来,城市作为文明容器,终极目标是文明共生。中国的城市实践正在开拓“城市作为文明容器”的新命题。中国城市发展不仅关注经济增长,更注重文化传承、社会和谐与生态保护,让历史文脉浸润日常生活,让城市文明引领人类未来。在全球城市化困于效率与公平的撕裂时,中国实践要为人类文明提供一种崭新的城市范式——它盛放的不是资本增殖的欲望,而是文明自洽、精神丰盈、万物共生的可能。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5月18日,黄子韬主理的卫生巾品牌“朵薇”正式发布,定价49.8元全国包邮,包含不同尺寸卫生巾共62片,开售15分钟即卖出19.5万件。黄子韬此前在直播中称“那些赚卫生巾黑心钱的人太恶心了”,透露想做透明化卫生巾工厂。那么,你会购买吗?
第21届深圳文博会智恒文化科技创意园分会场开幕 中摄在线(记者 黄建华)第21届深圳文博会智恒文化科技创意园分会场于5月20日下午在园区启幕。市文体局广电处处长胡红昱,公共文化处副处长许祎,南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远辉,国际知名导演唐季礼,智恒文化科技创意园创办人陈秉文等市区两级政府领导、社会各界嘉宾200余人出席了开幕仪式。 智恒文化科技创意园作为南山区的数字创意产业高地,本次分会场围绕“智创新程·恒筑未来”的主题,聚焦数字创意、影视文娱等领域的文化精品打造与品牌出海,开展为期一周的分会场文化活动,内容包括签约仪式、文化精品与品牌出海交流活动、“精品·出海·聚势·突围”微短剧创投交流会、智恒数字创意产业创新成果展、IP赋能农文旅融合创新展、香港青年创新创意邀请展、中国名家书画展、“乐游智恒·集印有礼”游园打卡、yoose有色潮流街头空间首发和分会场闭幕式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为市民朋友们呈现一场精彩纷呈、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盛会。 开幕式举办了一系列重大文化精品项目签约、企业入驻签约以及湾区影视文化公园和唐季礼导演工作室的揭牌,深圳微短剧产业联盟秘书处和南山区微短剧公共服务中心揭牌,同时启动“影视文娱精品培育计划”。#读特小记者#
00:56
洪湖公园荷花开了一部分,主要在荷美空间周边的荷塘,其他荷塘开的还不多,品荷园关闭养护中,到下月中旬才开。
#读特小记者#🐘各种动物🐎 在有限⚡的空间🕸️争夺生存🍃 满眼👁葱绿中🍀遇见野性🐴自然🐾 感受💫雨林💦中独特魅力🌴 🌳——西双版纳🐊
深圳文旅崛起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