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充分发扬文化主体性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 聚焦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舒瑜/文 何龙/图
05-26 16:01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5月26日下午,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广东深圳开幕。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以《在文化生命体的实践创造中把握文化主体性》为题作发言。

他表示,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指明“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产生“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文化生命体这一概念,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理论创新。我们要立足文化生命体,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充分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

张志强说,将文化理解为生命体,是用生命的有机性连接起了自然与文化,在自然与文化之间建立起了生命性的关联,让自然与文化成为了一种连续的生命体,一种自然生命成长为文化生命的连续生长的过程。一个文化生命体想要获得成长,就必须要立足于自身生命体的生存发展的需要,必须从自身生命体中生长出自身的精神独立和意志自主,因此,文化主体性是文化生命体的内在需求。没有精神独立和意志自主、没有文化主体性的文化生命体,是将自身生命体的成长依附于他者的生命体,不仅会萎靡不振,更会枯萎凋敝,最终导致生命力衰竭。因此,文化生命体是文化主体性的生命基础,文化主体性则是文化生命体不断成长的创造机能。

张志强从甲骨文中的“文”字是一个“人”面对“天”“地”展开自己的形态入手,以天地人的化育实践阐述对中华文明的理解,说明中华文明、中华民族是同一个人文化成实践的结果。他认为,中华文明作为文化生命体必须有自己创生的现实的主体。这个主体就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中华文明的生命担纲者,中华文明作为文化生命体正是通过中华民族的有机生命体展现出来的。正是基于同一个文化生命体,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相互支撑、互为表里,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生命体,不断开辟出中华文明新境界,不断畅达着中华民族的生机。

张志强表示,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磨难而经久不衰,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华民族能够不断把握历史主动,充分发扬文化主体性,深刻把握文化生命体创造的机能,在不断创新中推动中华文明连续发展。五千年中华文明连续创新的历史,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根基,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住文化生命体实践的辩证法,发扬文化主体性,以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把握文明创造的机能,贯通古今,打通中西,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创造出更加符合人类的社会和社会的人类的文明新形态。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刘彦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舒瑜/文 何龙/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