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深圳 | 两代人的深圳梦 ——从暂住证到居住证,再到宝安户籍身份证

宝安湾
05-20 08:45
摘要

王学君

一九九四年十月,我在西乡金弓制造厂通过了试用期,也拿到了第一张宝安暂住证。暂住证是由流塘派出所签发的,签发日期是一九九四年十月一日,有效期至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三十日。暂住证第一页有“注意事项”,其中一条是“此证必须随身携带,以备查验。持证人离开本区,或期满后应将此证缴交签发机关。”刚到深圳时,我从工友处听说了很多因为没有暂住证而被遣送到樟木头的事。于是,暂住证便是我出门的护身符。

能在深圳落地生根是我的梦想。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开放,宝安有了购房入户政策的试点,刚刚和先生结婚的我看到了曙光。我们在一九九九年购买了含入户指标的商品房,可以拿到蓝印户口。不过,我们需要按人头缴纳一笔五位数的城市建设费。对于刚付完房款(我们当时是一次性付款买房),又要养家的我们来说,这是一笔巨款,所以我们并没有马上去办理蓝印户口。二零零三年,我们生下了第二胎,也开始思考大儿子的正式入学问题。当时深圳的公立学校招生名额非常有限,基本上只能满足深圳户籍学生的需求。我们开始着手办理深圳入户手续,于是去打听了一下当时的相关政策,结果让我们倒抽了一口气: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者不允许入户深圳!被浇了一盆冷水的我们马上得到他人指点:可以先办理离婚手续,小孩分别归入父母名下,等入户手续弄好后,再办理复婚手续。先生当即否定了这套方案,读公立或私立学校皆可,婚姻神圣,岂可随意。最后,两个孩子和我们一起,以非深户的角色,继续上演深圳人的个人成长大戏。

到了二十一世纪初,暂住证变成了居住证,我们的两个孩子虽然在私立学校就读,但还能得到一部分政府的资助(注:当时我们的孩子在翻身实验学校读书时,学费大概每年七千,政府补贴每人每学年三千),老大二零一一年在翻身实验学校入读初中时,学费由政府全额支付。虽然我们暂时不再纠结因户口产生的小孩读书问题,但是仍然要考虑孩子以后的升学问题。二零一零年初,深圳公立高中学位紧缺,非深户和深户的公立高中入学考试录取分数线可谓泾渭分明。二零一四年中考,大儿子在我们几年如一日的警钟敲打声中顺利考入了翠园中学。当时他的班主任还特意给我们分享了他参加中考时的细节:在每次进入试室之前,总是一个人在教室外来回踱步,神色紧张又严峻。当时的深圳正处在有关广东省非户籍高考生的政策变革期,因为我们都有了深圳居住证,且孩子一直在深圳读书,在深圳参加高考已经是理所当然,我们一家人总算和深圳梦更近了一步。孩子于二零一七年考入了西北工业大学,又在西工大读完了三年研究生。毕业后的他,选择回到生他养他的深圳,在一家研究机构入职,继续实现他的深圳梦。

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放宽,我终于在二零一八年年初办理了招调工入户手续,成了拥有深户头衔的深圳人。同一年,小儿子也拿着深户参加深圳的中考,并考入深圳第二实验中学,在此之前,他是按照积分入学的方式,在公立的海滨中学完成了三年的初中学习。先生也在二零二三年,办理了跟配偶随迁落户手续,我们一家四口,经历了二十多年的辗转,终于在深圳宝安户口本上团圆了。而两代人的深圳梦,还在继续。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