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文言文课堂要具备的四个层次

宝安湾
05-17 09:16
摘要

高帆(新安中心高中部 中学高级老师)

▲高老师在“细品红楼梦中人”文创课上,引领学生品读林黛玉。

高一下学期一开始,就是铺天盖地的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鸿门宴》等经典篇目要求学生短期内掌握大量文言知识。面对学生普遍存在的畏难情绪与枯燥感,教师需构建“知识—方法—生活—境界”四层教学体系,将文言文课堂转化为文化浸润的场域。

本文将以具体教学案例为基础,结合教育学理论与一线实践经验,详细阐述如何实现文言文课堂的深度转型。

有知识——夯实基础与自主习得

文言文细碎的知识必须积累,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如果一句一字地讲下去,马上陷入枯燥的泥潭中。所以一定坚守以下三个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摒弃“一字一句串讲”的传统模式,通过预习学案(如《齐桓晋文之事》课前标注重点字词)、课堂分角色对译(学生两两配对互译)、错误暴露法(表演后教师针对性纠错)促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网络。要让学生自己去习得。

二、少而精原则:以高频考点为核心,如《齐桓晋文之事》中“爱”(吝惜)、“若”(你)、“固”(本来)等实词,通过例句对比(如“吾何爱一牛”与现代汉语“爱”的差异)强化记忆。知识不是讲得越多越好,少则得,多则惑。

三、语境关联原则: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例如“百姓之不见保”的被动句式,结合全文孟子的民本思想分析其表达效果。

以《齐桓晋文之事》为例,字词的疏通主要运用了以下几个方式:

首先,学生提前预习,提前做学案。

其次,上课先分角色对读,再分角色对译。

然后,分角色表演。(要求用现代语言,配合人物的表情、语气)

当学生分角色表演之后,我立刻判断出他们有以下几个词掌握得不够:比如说“爱”“若”“固”……接下来,我放在句子中疏通了这几个词的意思。

这么做,就一个目的:让学生动起来,让他自己去记注释,先去犯错误,再进行改正。

课堂结束之后,课后我还要求学生背诵课下注释。只有把课内字词落实了,才能为后期的文言文阅读打好基础。

有方法——规律总结与迁移应用

文言文的学习是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总结出来就是方法,是可以触类旁通的。

比如说文言文的四大句式,要先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知识体系。尤其是四大句式中的倒装句,又分为4种类型。

老师心中最好有一个知识树,随时都能画出树的枝枝丫丫。我们可以教给学生自主习得的方法:

一、构建文言知识体系

句式树状图:将倒装句细分为宾语前置(“何厌之有”)、状语后置(“战于长勺”)、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等类型,辅以口诀记忆(否定疑问代词宾前)。

虚词推理法:以“于见为所”被动标志词为例,创设情境记忆法(“遇见猥琐的人”谐音梗)。

二、文本解构与重组训练

翻译三步法:

1.直译保留(人名、地名照抄);

2.调整语序(补全省略成分);

3.润色达意(如“喟然叹曰”译为“长叹一声”而非“叹气说”)。

4.群文比较:将《侍坐》中“非曰能之”与《齐桓晋文之事》“请尝试之”对比,分析谦敬表达的语境差异。

以《齐桓晋文之事》为例,宾语前置的句子特别多,领着学生把几个句子画出来,一下子就找到了规律:否定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宾前。

学生对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还不太清楚,我告诉他们:

记住一句话——“遇见了一个猥琐的人。”

在这句话当中:于,见,为,所,就是被动句最典型的标志词。

学生都笑了,我估计他们也记住了被动句标志词。但即使如此,下一次遇到还要继续强化。

有生活——古今对话与价值链接

学生最喜欢什么样的课堂呢?旁逸斜出,跳出课本知识之外的讲解。

所以,讲课文内容的时候,如果能够关联一下现实,学生可能更能理解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如何让学生和文本进行古今对话,实现价值链接呢?

一、现实情境嫁接

职场应用:在讲解《侍坐》时模拟面试场景,学生用“非曰能之,愿学焉”回答岗位胜任力提问,理解谦逊表达的现代价值。

社会议题讨论:结合孟子“民贵君轻”思想,探讨“乡村振兴中的民意参与”,完成跨时空思辨写作。

二、跨媒介体验

角色扮演:改编《卖油翁》为课本剧,补充陈尧咨的心理独白(“忿然”背后的自尊心),借助道具(铜钱、油壶)增强沉浸感;

短视频创作:用现代方言配音《鸿门宴》片段,对比文言文与口语表达的张力。

比如说,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时,讲到“非曰能之,愿学焉。”

我突然停顿了一下,插了句题外话:“咱班的语文课代表还没选好,张同学,你愿意来做我们的课代表吗?”

张同学的语文素养特别高,是我这几天盯好的语文学霸,他站起来,朗声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全班同学都给予了他掌声。

我说:“看到了吗?这句话用到这里太恰到好处了。以后大家走进工作岗位,领导给你分配新工作,你就用这句话回答领导。”

这就是和现实的关联。至于《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夫子老人家的说话技术就更高妙了,“我虽不敏,请尝试之”,也是类似的表达。只要文章和现实进行衔接,学生就会感受到文言文学习的意义。

有境界——

文化传承与人格浸润

我们今天在教材上学习到的文言文,都是绝顶好文。

像高一下第1单元的主题:中华文明之光。

看第1课的选文,孔孟和庄子,分别代表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这就是我们的文明之光。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束光、然后向着光奔跑?就必须把课文上出境界。

我觉得最好的一种做法,就是结合文章,延伸拓展出人物的一生经历,让人物鲜活起来,从几千年前走到我们身边,和同学们对话。

比如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一课,就抓孔子的那一声“喟然叹曰”进行拓展,一个命途多舛,但是永远奔波在路上的伟大行者,就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如果能把春秋战国时期五子的思想主张,进行一个纵向的比较,文章就更有境界了。

比如:孔子——为政以德;孟子——民贵君轻;老子——无为而治;庄子——道法自然;墨子——兼爱。

具体做法可以参照以下两种:

一、人物精神图谱构建

纵向深挖:以《侍坐》中孔子“喟然叹曰”为切入点,拓展其周游列国、编纂《春秋》的一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儒家精神。

横向对比:绘制春秋战国思想家矩阵。思考每个思想家的核心主张和带给我们的现代启示是什么。

二、文明之光浸润策略

主题阅读:单元整合《论语》《孟子》选段,开展“中华文明基因”研讨会,学生分组汇报“仁政”“性善论”的当代诠释;

文化行走:结合本地文庙、书院遗址,实地考察“古代教育理念”,撰写文言风格游记。

好课堂的境界是没有尽头的,无论我们走到哪个阶段,都要铭记一点:

课堂不是我教得怎么样,而是学生学得怎么样。唯有将文言文转化为学生精神世界的活水,方能真正点亮文明之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