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即将举办的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中,“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分论坛成为一大亮点。该分论坛汇聚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旨在深入探讨这一关键话题。深圳晚报记者就相关话题,采访了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功能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会执委、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彭宣维。
“支撑话语体系的基础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没有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没有话语权。”彭教授从专业学者的视角,深入探讨了话语体系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他从不同语言所蕴含的思维模式与文化逻辑出发,探讨如何有效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并结合深圳独特的地域优势,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创新思路。
彭宣维指出,不同个体和群体因社会文化经历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感知体验与观念形态。这为中国思想、概念、经验和理论提供了认识论基础。“我们要既有全局视野,又突出自身特色,借助科技前沿理论,推动合理的全球治理路径。”彭宣维说。
谈及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时,彭宣维强调,要注重文化强国建设,可借鉴国际上的语言学科经验,在深圳形成人才培养、储备的国际吸引力。彭宣维表示,要学会扭成一股绳,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实现国际化表达与本土化内涵的统一。
在谈到深圳地域优势与高校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作用时,彭宣维认为,深圳具有独特优势,可从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入手,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话语意识的人才。一方面,要加强师资队伍管理科学化,鼓励基础创新研究,建立代表作制度。另一方面,要摆脱短效培养模式,建立深圳特色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培养跨学科人才。此外,还应鼓励研讨式教学,关注前沿科技,适当减少外语学习的课堂教学时数,加强人文学科建设,鼓励跨校跨专业选课,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更好地在国际舞台传播中国声音。
据了解,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将共赴此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论坛盛会,并聚焦“话语体系建构”等命题展开深入研讨与智慧交锋,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探索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话语体系在知识范式、理论框架与方法论层面的革新,为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注入新动能。
编辑 刘彦 审读 冯思颖 二审 李璐 三审 余海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