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福田区,一座以“毫米级精度”生长的建筑——由深圳市安居集团旗下福田安居公司投资建设,中建海龙科技有限公司和中海建筑有限公司联合承建的深圳安居景馨苑项目,通过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打造保障性住房,成为了国内首个高密度城区建造的混凝土模块化高层建筑。
在项目工地上,塔吊林立间不见尘土飞扬,建筑产业工人通过可视化系统操控自平衡机械臂,平均每17分钟将一个个30吨重的精装混凝土模块精准组装成30层高楼。
近日,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主办的“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交流及现场会”在深圳举办,与会专家对深圳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探索予以充分肯定,认为其意义不仅在于技术上的迭代和突破,更在于为保障性住房建设树立了新的标杆,为促进建筑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范例。
新型建造技术将保障房建成“好房子”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好房子”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目前,各地正在纷纷开展“好房子”探索实践,特别是加大力度率先将保障性住房建成“好房子”。
近年来,成立于2016年的深圳市安居集团积极应用新型建造技术,着力创新破解超大城市的住房问题,提供高品质的保障性住房。目前,该集团已建设筹集保障房31.9万套,供应14.8万套,服务了17万市民。
安居景馨苑项目以创新升级的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建成588套40平米的一居室和108套70平米的两居室,交出了将保障性住房建成“好房子”的深圳答卷。
作为“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模块集成建筑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工程,安居景馨苑项目从首件模块吊装到完成30层、近百米高楼的精装封顶,仅用时148天。用800多个标准化的建筑模块,为深圳市提供696套高品质保障性住房。
“在城市核心区施工的项目,不仅要考虑环保问题,还只能规定的有限时间内作业,以防噪音干扰周边居民。”安居景馨苑项目经理徐恺介绍道,而采用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可以将70%施工量在工厂提前完成,现场吊装,相较于传统建造模式,不但减少了对周围居民和交通环境的影响,建设过程受外界影响也更小。
据悉,该项目从设计源头出发,结合中建海龙创新升级的BIM(建筑信息模型)、智能生产、智慧运输等数字化手段,实现快速高效建造,较传统建造方式缩短建设工期14个月,大大加快了保障房的供应。另外,项目凭借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在建造过程中减少了75%以上的建筑废弃物排放,避免约25%以上的材料浪费,工业化生产体系还将建筑结构误差精确控制在5毫米内,实现低碳环保施工、高效优质造房。
“安居景馨苑项目的实践证明了模块化集成建筑在效率、质量、环保等方面的优势,显著提升了社会对其的认知程度与接纳程度。”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易军表示,在“双碳”目标与城市更新的双重命题下,模块化集成建筑既是“破题之钥”,更是未来所向。
2.0版模块化集成建筑重塑行业全产业链价值
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改变了施工作业场所,从以施工现场为中心转变为以工厂的工业化生产为中心。
其实,在上世纪60年代,加拿大蒙特利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模块化高层建筑,到如今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凭借建造高效、节省人力和工业级建筑品质等特性已在日本、新加坡等多个国家被广泛应用,香港则是国内最早使用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建造房屋的城市。
在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模块组合建造实验室主任潘巍看来:模块化集成建筑是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技术。“如果单做结构构件的装配,只占投资成本的不到1/10,便谈不上行业的转型升级,”潘巍指出,“而模块化集成建筑将结构装修、水暖电,甚至是家具全部一体化集成,跟传统施工相比,同样的时间资金可以周转两三次,就能带来巨大的商业潜力和价值推动力。”
作为我国最早从事建筑工业化的企业,中建海龙科技有限公司从2019年原创研发了“模块化集成建筑体系”,在该领域成为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项目牵头单位。
2023年,深圳市安居集团应用中建海龙原创研发的C-MiC混凝土模块化集成建筑1.0体系,用时1年交付5栋近百米高的精装保障性住房“华章新筑”, 刷新了我国当时建筑业的多项纪录:全国第一个混凝土模块化高层建筑,全国第一快的百米精装保障房项目,全国第一个BIM(建筑信息模型)全生命周期数字化交付模块化建筑项目,全国工业化程度最高的高层保障性住房项目。
如今,安居景馨苑项目采用了中建海龙最新研发的C-MiC混凝土模块化集成建筑2.0技术,通过数字化设计大幅提升模块集成度,并引入“微管廊”概念,将电力、通信、给水等多类管线集成在户内一个隧道空间中,集成度达户内管线的60%,有效减少了空间占用,节约了运维成本,提升了检修便利性和运维效率。
深圳市安居集团副总经理李东宁介绍道,模块化集成建筑通过数字化设计,工厂化生产,现场智能化吊装和安装等措施,为在超大、特大城市的高密度城区建设保障房提供可复制、可持续的“深圳经验”。由于节约了一年半的工期,加速了资本的周转效率,快速盘活存量资产,模块化集成建筑可以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探索“好房子”未来形态
距安居景馨苑10公里的福田保税区内,中建海龙模块化“好房子”体验馆直观描绘了建筑工业化建造“好房子”的未来图景。
模块化集成的精装建筑单元,生动演绎了工业化建造的硬核技术正悄然转化为好房子的居住温度。
长期以来,隔声、保温、防渗及空气质量等问题一直是老百姓的“心头患”,如今“新科技”让这些疑难杂症有了“新解法”。
工厂反打预制的门窗和模块分户间、层间的空气层增加隔声性能,让隔壁和楼上邻居的噪音悄然无声;防渗防水新工艺结合同层排水设计,有效减少渗漏风险;缝隙间的构造优化设计和工业级的生产工艺,让房屋整体气密性达到8级;气凝胶、真空绝热板等A级防火材料的使用,以更低的热导率实现“冬暖夏凉”;选用的环保装修材料,能从源头上减少有害物质释放,模块在工厂预制后通风静置可达3个月,充分散尽残留污染物,保障了“好房子”的安全健康。
“工厂化生产的优势,在于标准高、效率快、质量好。”中建海龙总工程师王琼说,“经严格培训的建筑产业工人,以及机械化智能化程度更高的生产线,让材料、误差、质量控制及检验检测等环节,均比传统现场施工更胜一筹;工厂精装的每个模块还被赋予了唯一的数字ID,让质量问题永久可溯源。”未来,伴随技术的不断迭新,模块化好房子,将以更人性化的结构设计、更先进的机器人设备、更安全耐用的装修材料、更多元的用户定制等在工厂“智”造,推动“好房子”持续升级、越来越好。
从“现场砌砖”到“工厂造房”,从“经验主导”到“标准驱动”,模块化集成建筑不仅是技术路径的选择,更承载着引领行业变革的使命。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何涛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00:42
#水木年华25周年巡演深圳站 很幸运在读特抽奖活动抽中了水木年华的门票!谢谢读特实力宠粉,请我看了秋天的第一场演唱会! 散场时体育馆的灯亮起来,耳边还飘着《一生有你》的尾音,身边的人还在哼着“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后援会让我们去老师们的酒店等合影,合影后在吃烧烤的地方偶遇缪杰老师——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缪杰老师非常接地气,把刚在舞台上闪着光的青春,突然拉到了眼前的小桌子上。 演唱会时有多热血,宵夜就有多踏实。他没舞台上那么“亮”,穿简单的T恤,《在他乡》这首歌太适合在深圳奋斗的我们;缪杰老师还是我老家黔东南榕江县的荣誉村长,对粉丝十分亲切。许多人当年第一次听《启程》是在二十年前的校园里,那时《完美世界》是真的很火。我们把《一生有你》唱给他听,他还随着我们的节奏打着拍子。 临走时我说“榕江见!”,他也回我“榕江见!”。那些藏在旋律里的晚自习、毕业季、第一次离家的夜晚,被他在台上一唱,就全活了过来;而这顿没什么讲究的宵夜,更像给这场青春回忆加了个温暖的注脚——原来陪我们长大的人,真的就像身边聊得来的朋友一样,亲切又真诚。 谢谢读特助我圆梦,希望读特继续为用户带来更多福利,比心~
【图片动态】
#爱读书的深圳人# 地铁站里的小读者,2025年3月25日,在地铁2号线侨香站内,一位小读书手捧的漫画书《今天也想抱抱你》。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插画设计师,这是一本治愈系的漫画,读完这本书的小可爱们,就如同书中人物一样,再次看到自己的内心,重新认识自己。
创新之城深圳,也是“爱阅之城”,多年来一直深耕全民阅读。在地铁、公交上,在公园草坪、长椅上,在各具特色的书店、书吧里……你经常能在各种各样的地方,看到深圳人读书的身影。从社区的公共图书馆、街边的“24小时书吧”,到连续举办25届的“深圳读书月”,文化的力量正“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起来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可以是你在通勤地铁上,读散文的片刻惬意;可以是你周末在莲花山公园,铺块餐布边晒太阳边翻书的悠闲;也可以是你深夜路过24小时书吧,透过玻璃看到陌生人专注读诗的温暖剪影~让我们一起收集这些闪光瞬间,让书香在交流中传递,让更多人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温度! 【本期话题】#爱读书的深圳人# 【活动礼品】有你“圳”好深圳盒子、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活动时间】即日起-9月20日 【参与方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我们将根据动态的质量、评论数、点赞量选出3位用户分别送上有你“圳”好深圳盒子1份和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1份。 【兑奖方式】活动结束后我们将为入选用户发送短信收集领奖信息,请您注意查收。
#南山志愿者读特小记者站# 现代城华庭开展演讲专课 2025年9月7日,现代城华庭内氛围热烈,一场聚焦小记者能力提升的“性格色彩与演讲专课”成功举办。活动以“感悟成长力量,传递温暖声音”为核心,通过专业授课与真实分享,为优秀志愿者以及小记者们搭建了学习演讲技巧、涵养共情能力的实践平台。 活动筹备阶段,小记者们便展现出强烈的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他们主动承担“志愿小助手”角色,有序完成桌椅摆放、教具整理等工作,用细致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少年的担当,为活动营造了温暖有序的开场氛围。 课程环节,主讲人小雅老师以自身成长经历为脉络,将专业演讲知识与个人故事深度融合,让授课内容既具专业性又富感染力。她分享了从童年时期迎合期待却遇否定,到为不让父母失望奋起逆袭,再到克服内心胆怯成长为专业演讲讲师的历程。谈及过往被质疑、让父母担忧的片段时,小雅老师真情流露,现场情感共鸣浓厚。同时,小雅老师引入性格色彩理论,引导小记者识别自身性格特质,并传授“依据性格调整沟通方式”的实用技巧,助力小记者提升演讲的针对性与感染力,现场小记者专注聆听、认真记录,学习氛围浓厚。 随后,助老组志愿者依次上台分享。他们以日常助老服务为切入点,讲述了“冒雨为独居老人送物资”“耐心陪伴老人聊天解闷”“帮助老人学习使用智能设备”等朴实故事。这些没有惊天动地情节的分享,却满含善意与坚守,让小记者们深刻认识到“奉献”并非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蕴藏在点滴行动中的责任与热爱。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堂专业的演讲课程,更是一次直击心灵的成长教育。小雅老师的经历传递了“勇敢突破自我、用坚持改写人生”的信念,志愿者的故事则诠释了“以善意对待他人、用行动传递温暖”的价值。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