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 | 探秘“大飞船”,一次肯定不够

晶报记者 白帆/文 受访单位供图
05-07 07:30
收录于专题:晶报·特别报道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在光明科学城的核心地带,一座形如“大飞船”的银色建筑巍然矗立,流线型的外壳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仿佛下一秒就要冲破地心引力,驶向浩瀚宇宙……

五月的深圳,阳光穿透云层,在光明科学城的核心地带投下一片璀璨的光斑。一座形如“大飞船”的银色建筑巍然矗立,流线型的外壳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仿佛下一秒就要冲破地心引力,驶向浩瀚宇宙——这便是深圳科学技术馆(光明)。它以“数字文明、创新未来”为主题,在“五一”假期化身为全民探索的乐园。百余场研学活动如繁星点缀其间,灵动机器狗、智慧机器人、虚实交融的数字人交织成未来图景,一场关于科技与生命的沉浸式狂欢,在此刻拉开帷幕。

从地铁六号线光明站出来,还未踏入场馆,视线已被其震撼的造型彻底俘获。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的杰作,将自然形态与未来主义完美糅合——深灰色金属表皮如液态汞银般流动,U型主体建筑仿佛一艘蓄势待发的“星际飞船”,38米高的超高中庭似一柄光剑刺破苍穹。阳光从顶部玻璃幕墙倾泻而下,在曲面不锈钢面板上折射出粼粼波光,远望如飞船外壳在恒星辐射下闪烁的能量护盾。走近细看,9万多块异形多曲面幕墙拼接出细腻的肌理,每一块钢板的弧度都经过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精密计算,接缝处几乎不可见,宛如天工雕琢的金属生物外壳。

场馆入口处,排队入场的孩子们正仰头惊叹:“妈妈,它真的会飞吗?”家长微笑着指向天空:“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它起飞的样子。”

推开厚重的玻璃门,大厅里的智能生态瞬间将人包裹。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柑橘香氛,与电子屏的蓝光交织出赛博格调的清新感。抬头望去,穹顶悬挂着一组动态艺术装置:数千枚透明亚克力片组成“数据流”,随着游客的移动频率变换起伏,宛如被无形之手拨动的数字琴弦。

深圳科学技术馆(光明)内人头攒动。

迎面而来的是一台圆头圆脑的导览机器人,它的OLED屏幕笑脸盈盈:“‘五一’快乐!今天有精彩场活动正在进行,需要我为您规划路线吗?”话音未落,一阵轻快的机械足音从身后传来——几只机器狗正列队巡逻,它们的关节灵活如生物肌腱,行进时脊背微微起伏,爪垫落地无声。一只机器狗忽然驻足,转头对小女孩歪了歪脑袋,耳部LED灯闪烁出爱心图案。“它认得我!刚才在编程课我给它画过这个表情!”女孩兴奋地跳起来,周围响起一片善意的笑声。

据场馆工作人员透露,这些机器狗搭载了多模态感知系统:激光雷达构建场馆三维地图,摄像头识别游客手势,甚至能通过声纹分辨孩童的惊喜尖叫与求助呼喊。“它们不仅是机器狗,而且还是小导游。”

游客争相与深圳科学技术馆(光明)内的吉祥物小科和小探合影。

当暮色降临时,场馆外墙的LED灯带骤然亮起,流光如能量环般层层攀升,直至穹顶迸发出一道模拟离子推进器的蓝焰。回望身后,那艘“大飞船”已浸入夜色,仿佛正在向宇宙发送地球文明的信号。而每一个走出场馆的人,都似怀揣火种的普罗米修斯——那些被机器人逗笑的瞬间、被深海影像震撼的悸动、被代码赋予的创造欲,终将在某天,点燃属于自己的未来。

展区中的未来切片

二层·你好,世界!——代码重构的现实

“Hello,World!”——这句程序员启蒙的经典代码,在二层展厅被赋予了空间叙事。入口处,一道光门扫描游客面容,随即在虚拟界面上生成专属数字ID。展区中央,全息投影的数字人悬浮空中,她身着一袭流光衣饰,裙摆像素粒子不断重组,化作深圳地标剪影。“欢迎进入数字文明的元界。”她的声音带着电子合成的空灵,却因情感算法透出亲切,“今天有多场编程工作坊,您想从绘制深圳云轨,还是解码DNA链开始?”

一旁的“代码森林”互动区,游客正用手势操控漂浮的代码块。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将“if-else”条件语句拼接成树状逻辑链,屏幕上的虚拟无人机随之腾空,穿过由代码生成的金色隧道,隧道外赫然是光明的实景地图。“爸爸,我让无人机降落在我们家阳台了!”男孩欢呼着截取航线图,二维码即刻弹出,供人下载留念。

在“VR深圳”体验舱,记者戴上头显的瞬间,脚下传来轻微震动——系统同步启动了风力与触感模拟。眼前,平安金融中心的玻璃幕墙近在咫尺,一群虚拟海鸟从头顶掠过,羽翼拍打的气流拂过耳畔。手指轻划,视角瞬移至人才公园,湖面倒映着南山科技园的霓虹,数据流如萤火虫在夜空中穿梭。

三层·美好生活——人机共生的日常

三层展厅弥漫着暖黄光晕,优美的音乐传来,这里模拟的是“未来家居”场景。在这里,你可以化身演奏家,也可以是指挥家。只需动动手指,美妙的音符就会从机器里传出。同时,借助数字技术,你可以使用虚拟交响乐团进行排练和指挥训练,通过实时反馈和可视化工具,可以让各音部协同合作,共谱美妙乐曲。

隔壁的“数字孪生”展台排起长队。一位女孩站进环形扫描区,数十台微型摄像头同时启动,5秒内生成她的三维模型。屏幕中,虚拟人“克隆体”眨了眨眼,连发梢的卷曲弧度都与本体一致。更令人咋舌的是语音克隆功能——女孩念出“深圳欢迎您”,数字人随即用她的声线说出英文、粤语版本,唇形同步毫厘不差。“这要是用在异地恋,能省多少电话费啊!”围观情侣的调侃引发一阵哄笑。

四层·智慧产业——工业母舰的脉搏

四层的“奋斗者”号复刻展区,巨大的环形屏幕包围着观众席。灯光暗下,深海蓝光从脚下晕染开来,耳畔响起潜水器压载舱注水的闷响。忽然,一束探照灯刺破黑暗,礁石间闪过透明盲虾的轮廓,高清镜头甚至拍到了它体内蠕动的消化腺。当画面切回2020年万米海试的直播现场,演播室突然响起声音:“您当前所处的深度在10909米。”一位中学生情不自禁地说道:“海底压力这么大,会被压碎吗?”原来有钛合金外壳和液态压力补偿系统,因而足够安全。

在“航空发动机”展柜,CJ-1000A发动机的剖视模型令人屏息——3D打印的涡轮叶片薄如蝉翼,却能在高温下保持结构稳定。触摸屏上,手指划过压气机剖面,每一级叶片的空气动力学数据即时浮现。最震撼的是AR交互:手机对准展柜,发动机瞬间“悬浮”于空中,手指缩放可观察榫卯结构的纳米级接缝。“原来每个叶片都是孤品,连磨损痕迹都要录入数据库……”一位机械系学生边录视频边感叹。

五层·宇宙探源——穿越时空的对话

五层展厅笼罩在幽蓝的星云光影中。踏入“祝融号”火星实景区,脚下的地砖模拟出砂砾的粗粝感,空气中弥漫着干燥的尘土气息——实则是加湿器喷出的可食用级淀粉雾。戴上VR头盔的刹那,重力仿佛消失:身体化作火星车“祝融号”,机械臂钻探岩层时,手柄传来高频震动;沙尘暴袭来时,面罩刮擦声与风力装置的呼啸交织,让人本能地蜷缩。“数字地球”装置前,一位老人正用手指划动地球投影,台风的路径在太平洋上蜿蜒,青藏高原的冰川消融数据实时跳动……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记者 白帆/文 受访单位供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