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1800个学位!龙岗教育再添国际化名校!

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实宜 通讯员 宁伟 文/图
04-30 16:04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近日,由深圳市龙岗区建筑工务署负责建设的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深圳市第三十三高级中学)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正式交付校方使用。作为深圳市首所融合“中俄文化”特色的寄宿制公办高中,它的落成不仅极大缓解了龙岗区优质高中学位紧张的局面,更为龙岗打造新时代高水平教育强区、推动深圳基础教育迈向国际化增添了强劲动力。

据悉,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位于龙岗区园山街道,占地面积超4万平方米,新建总建筑面积达7万平方米。学校建设规模为36个班级,可提供1800个学位。建设内容丰富多样,涵盖教学楼、综合楼、图书馆、宿舍楼,以及报告厅、运动场、体育馆、游泳馆等。以“对标国际、功能复合”为核心理念,这里将成为教学、科研、文体活动有机融合的现代化智慧校园。

作为融合“中俄文化”特色的高中,学校有着独特的教育优势。在课程设置上,除常规课程外,专门开设了中俄文化对比、俄罗斯历史与艺术赏析等特色课程,让学生深入了解两国文化差异与魅力。学校还与俄罗斯多所知名中学建立友好交流关系,定期组织师生互访活动,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文化体验营等项目,拓宽学生国际视野。

在师资方面,除了强大的本土师资团队,还邀请了多位具有俄罗斯教育背景或丰富俄语教学经验的外教,他们不仅教授俄语语言知识,还带来原汁原味的俄罗斯文化。在校园活动中,每年举办中俄文化节,涵盖艺术表演、美食体验、文化展览等丰富内容,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两国文化的精髓。同时,学校以中俄双语教学为特色,部分课程采用中俄双语授课,培养学生的双语思维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为学生未来走向国际舞台奠定坚实基础。

在学校设计上,龙岗区建筑工务署突破传统割裂式布局,巧妙融合生态与人文元素。借助周边大岭鼓公园的绿脉,采用“纳景入园”策略,让山景自然融入校园空间。其独创的“廊院共生”设计范式更是一大亮点,一条长达200余米的三维立体公共长廊,将各个功能区域串联起来,36个教学班级如同立体书院般有序分布。学生们在校园中漫步,移步换景间,感受自然教育的独特魅力,享受生态盎然、共享开放的学习环境。

据介绍,为高效推进项目建设,龙岗区建筑工务署采用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构建“需求导控-多专业并行协同”设计机制,针对建筑方案、景观方案等多个专项开展分阶段专家评审,精准对接需求,提升设计质量,大幅缩短设计周期。开辟审批“绿色通道”,推行并联申报机制,通过容缺预审与跨部门联动服务,加速审批时效。

在关键节点上靶向突破,提前规划运动场支模架体,利用假期完成混凝土浇筑,有效避免施工延误。同时,实施“材料预购-分段验收-产能锁定”组合拳,通过劳动竞赛实现多专业科学立体穿插施工,单月施工效率提升210%。

科技的运用为建筑品质提供了有力保障。针对标志性建筑金色谷仓,龙岗区建筑工务署采用三维扫描技术采集数据、优化设计,并通过3DMax软件模拟效果。在“北理莫之星”建设中,创新提出悬空附着支腿及三层支腿方案,解决结构稳定性问题。施工全程运用BIM技术进行管线综合排布和可视化交底,避免施工冲突。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龙岗区建筑工务署狠抓安全、进度和质量。创新推出“样板先行+网格化安全管控”模式,以“领导责任穿透+网格化风险包保”为核心,建立双重预防机制。依据“风险清单-管控标准-应急职责”三张清单,实现四级穿透管理。通过建立安全风险问题云在线台账,按照五定原则推进整改,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全面掌控施工动态。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项目成功实现安全“零事故”,并荣获“深圳市安全文明施工示范工地”称号。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顺利交付,不仅是龙岗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为深圳基础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相信这所特色鲜明、设施先进的学校,将为学生们提供优质的教育环境,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潘未末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实宜 通讯员 宁伟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