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晚,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将携手南京民族乐团“金陵十二钗”民乐组合,以“梦系红楼”音乐会诠释87版《红楼梦》电视剧音乐,带领听众走进那个充满诗意与哀愁的大观园。
作为中西方声乐融合的开拓者,吴碧霞是中国首位集中国民族和西洋美声唱法于一身并获得极高国际奖项的歌唱家,有“中西合璧的夜莺”之美誉。“《红楼梦》像是我人生的一面镜子,照见我所处的阶段和状态。它是我整个艺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日前,在接受深圳特区报记者专访中,吴碧霞袒露与《红楼梦》音乐相伴成长的心路历程。
红楼经典流传近40载,携手“十二钗”唤醒一代人的文艺记忆
《枉凝眉》《葬花吟》《聪明累》……与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同样经典的,是由作曲家王立平为该剧创作的一系列歌曲——昆曲的巧妙穿插,对原著诗词意境的匠心谱写,与红楼人物气质命运的休戚相关,让它们被传唱至今,成为现代中国音乐美学的典范之作。而对于吴碧霞来说,这些歌曲早已融入她的成长与生活。岁月流转近40载,她也将“红楼梦中曲”唱了近40载。
“当年热播的时候,我才12岁,正处在与《红楼梦》中人相仿的年纪。”吴碧霞说,自己的父母从事民族音乐工作,因而她对音乐有着更加敏锐地捕捉,即便当时年纪尚小,剧中细腻而典雅的唱段给了她生动的艺术体验,“第一次看就被迷住了。特别是剧中音乐给文学和语言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那个年纪,我似乎已经能看懂红楼梦中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从那一年开始,我就能把里面的歌曲倒背如流,还作为班上的文艺委员,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教给全校学生演唱。”
“考入中国音乐学院之后,在本科阶段,我有幸接触到了中国电影乐团,也就是现在的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时任团长王立平发起了《红楼梦》全版主题音乐会的项目演出,我作为音乐苗子被选入演出队伍中。”一次机缘,王立平来到排练场亲自弹琴伴奏,听到了吴碧霞的声音表现,给予了她很高评价。此后,吴碧霞开始有了更多机会参与到《红楼梦》音乐的演出项目中来,从只唱一两首,到唱半场,再到独挑大梁,吴碧霞的个人舞台逐渐与《红楼梦》主题音乐会深度绑定。从祖国的大江南北,到远赴海外演出,如今,吴碧霞已唱过百场《红楼梦》主题音乐会,每一个音符,每一处气口都如呼吸般深入她的内心。
面对这么一部承载着许多中国观众文艺记忆的经典作品,吴碧霞的态度是严谨的。“作为艺术工作者,我们深知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带给观众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她说。当音乐跳出为电视剧增色的功能,以听觉为先串联起整场表演,需要表演者倾注多更艺术处理,使其具有戏剧张力,从而具备用音乐讲故事的能力。
而此次,吴碧霞将携南京民族乐团特别组建的“金陵十二钗”民乐组合再现经典。她介绍,与以往大编制器乐、合唱阵容不同,本场演出阵容精致,反而为表演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舞台上的人需要“十八般武艺样样行”。“‘十二钗’身兼数职,她们不仅需要根据乐曲需要随时转换演奏的乐器,还要完成部分和声。加上我就是‘十三钗’。”吴碧霞打趣道,“我几乎承担了指挥、主唱的工作。尽管在舞台上不讲话,我感觉自己甚至还承担了一部分‘主持’的角色——我要发挥更多能量来调度整个舞台,用演唱来引领着观众的注意力。”
唱红楼亦品红楼,相伴艺术成长之路
“20多年来,我和王立平先生共同享受《红楼梦》带给我们的人生感悟。”尽管已经唱了上百场《红楼梦》主题音乐会,但吴碧霞称自己仍有“常唱常新”的感觉,且每次都有可挖掘的艺术体会。她称这不仅源于文学巨著的人文魅力,王立平耗时4年的艺术创作也为其添加了更多生命力。
多年来,在王立平的教导陪伴下,吴碧霞听到了许多《红楼梦》音乐创作的幕后故事,这对于演唱者来说,是点拨亦是启发。“我们作为站上舞台的二度创作者,在读谱之外,需要更多地理解作者曲谱背后没说完的话,笔头未尽的心意。如果唱的人理解不到位,艺术呈现手法不到位,作者的心血就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现。”她认为,二度创作者的智慧格外重要,而吴碧霞的艺术成长之路,也生动印证了这一点。“从学生时代起,当我拿到一首新歌时,一定会在录音棚给作者提供三、四种可能性。”强弱、顿挫的表达方式不同,经由得当且充满想象力的艺术加工后,同一首作品往往被吴碧霞唱出了不一样的质感,令作者在惊喜之余难以取舍,也让当年中国音乐学院那个“好苗子”抓住了一次次宝贵的机会,在口口相传中,走上了更高远的舞台,打开了她的艺术之路。
“艺术的魅力在于创造,在于与众不同,而前提就是用心。”直到今天,吴碧霞的创作劲头也不曾消减。她说,87版《红楼梦》歌曲原唱陈力的版本在先,给后辈诠释者“打了一个很好的样”,在这个基础上,“去想象、去感知,了解自己,也是表达自己。甚至有在某种情况下,是一种妥协,才能够完成一个好的艺术作品的完整表达,这是一个很美好的过程。”
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吴碧霞称,自己也从《红楼梦》音乐中获得了成长。曾经,王立平告诉她:“碧霞,你现在唱的已经炉火纯青,怎么做怎么有,但是最难的是在技术、表达都已非常娴熟的情况下,如何再回到青涩,也就是返璞归真。”对此,吴碧霞称《红楼梦》组曲从谱面来看,其线条、音高、音域跨度等并不需要多么高超的演唱技巧。“难点在它对演唱者文化修为和音乐素养的考验。它恰好体现了我们中国人文的音乐审美:对意境的描述体现了大道至简的‘简’。 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楼梦》可待挖掘的东西太多了,它像是我人生的一面镜子,照见我自己所处的阶段和状态,也成了我整个艺术生命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的部分。”
潜心学术也乐于跨界,拥抱年轻人让中华文化传扬更远
舞台之外,吴碧霞身兼数职,她既是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又是中国音协理事,在声乐表演与教学领域,她将自己数十载舞台经验与艺术思考倾注于音乐人才培养中。2019年,吴碧霞将《红楼梦》全版主题音乐会研究作为学术课题。“《红楼梦》音乐风格统一,但气质各不相同。是古词新曲的一种音乐表达。我把它作为案例,希望能为中国声乐学派的研究建立提供一个佐证。”
由此,吴碧霞将舞台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融入课堂,并实现了跨学科的人才联动培养。2022年,吴碧霞设计了一套《红楼梦》导聆音乐会,以讲、唱、教、学、演相结合的方式引导观众感受中国声乐作品的声腔美、音韵美,培养中国式音乐审美。此外,她还将音乐会的表演与运营融入教学实践,她以自己供职的中国音乐学院为例,音乐会的舞台表演融汇了指挥、器乐、声乐3大系部,而幕后工作则考验了艺术管理系学生的组织调度能力,同时,对《红楼梦》作品音乐会的理论梳理又串联起音乐学系学生的理论功夫,可以说全方位调动起了学生的课程训练与能力培养。
“《红楼梦》是历经时代考验的经典之作,它是难以超越的艺术丰碑,但我们仍期待有更多的年轻人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表达。”回归师者身份,面对新时代的艺术学子,如何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传颂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吴碧霞说:“好的东西一定不会过时,但前提是,你得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好的。一旦有了共识,孩子们自己就会往上扑。”
对此,吴碧霞顺应时代要求,努力拥抱年轻人的艺术需求。她乐于跨界,不仅贡献了许多综艺中的惊艳表现,演唱的游戏音乐《广寒宫》和二次元音乐《达拉崩吧》等作品更是在网络上收获海量点击,她还在年轻人聚集的“B站”开设了个人账号,分享自己的跨界作品。这并非重热度之举,她看中的是这些作品在流行外表之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并主动融入艺术加工,以戏腔、花腔和难以企及的技巧,在原作基础上赋予其丰富的信息量。
“我想,一个人做事或是艺术能力的拓展,首先应当要打开自己的观念和思维,最终的目的,是在这个时代,找到对自我的清醒认识,完成自我觉醒的过程。”吴碧霞说。
(受访者供图)
编辑 秦天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上官文复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国庆的红漫过鹏城街巷,中秋的月挂在深圳湾的夜空,这个双节,不必复杂,只需一次简单的 “比心”,就能把对祖国的赤诚、对家人的思念,装进深圳的每一处风景里。无论你在深圳何处,用手势“比心”,让国庆、中秋元素入镜,拍一张照片、剪段创意短视频,或是写下拍照打卡图文攻略,带话题分享出来,让你对祖国的爱、对家人的情,被更多人看见! 【本期话题】#双节在深比心祖国#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10月8日 【活动奖励】优质内容可获得“深圳盒子”、读特客户端开屏展示机会
防台风准备不用手忙脚乱,总有人琢磨出省时又管用的省心办法——或许你有快速封窗的懒人技巧,又或许你总结了台风天必囤清单……这些防台风的实用经验,都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本期话题】#防台风准备大作战# 【活动礼品】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参与形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发布视频动态(视频为mov或mp4格式),我们将根据动态的质量、评论数、点赞量选出5位用户送上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1份。
台风预报员一定要专业吗?不,来鹏友圈放开“整活”,用夸张表情“追”台风走位、幽默语言输出硬核防台风知识,用有创意的方式解锁“台风预报员”新身份,让台风防灾知识悄悄“出圈”! 【本期话题】#台风预报员挑战# 【活动礼品】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参与形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发布视频动态(视频为mov或mp4格式),我们将根据动态的质量、评论数、点赞量选出5位用户送上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1份。
#台风预报员挑战# 《等风来》 图一:9月22日17:40 听说有台风,我和妈妈去钱大妈囤点菜,谁知货架空空。 图二:18∶30 妈妈在网上订菜, 外卖小哥破天荒地隔了4小时送达,他们一定忙到飞起。 图三:22:00 家里的小猫咪不知道台风将至,惬意地趴着。 图四:9月23日8:00 因台风停课的我按部就班地居家学习。 图五:9:00 同学爸爸发了一个视频,不知哪里来的猴子爬到了闹市区的一棵树上,它是不是也预感到台风将至? 图六:11:30 在家,我也要开启我热爱的体育时间。 这是台风“桦加沙”来临前,一位小学生“等风来”的日常。🙃🙃🙃 未完待续。
【图片动态】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