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心寄岭南|人文天地·南海潮

黎江毅
04-16 08:11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副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与琴音相互呼应奏响一曲“春日的交响乐”

岭南春来早,漫山遍野的荔枝花层层叠叠,发出阵阵沁人心扉的花香,悄悄地酝酿着青涩果实,与火红似焰的木棉花相互映衬,恰似一幅笔触精妙、色彩绚丽的广绣,每一处细节都跃动着这片土地独有的蓬勃生气。荔枝林不远处,古色古香的镬耳墙高耸,粉白的簕杜鹃从骑楼雕花栏杆中探出头来,肆意生长,为古朴的青瓦白墙增添了几分活泼。庭院里,一位身着素袍的雅士静静地坐在石凳上,面前摆放着一张古琴,琴身纹理细腻。雅士双眼微闭,修长的手指如灵动的舞者,轻轻搭在琴弦上,左手吟猱绰注,右手轻重疾徐。琴音袅袅而起,起初宛如蜿蜒于荔枝林间的潺潺溪流,进而像枝头绽放的繁花绚烂热烈。琴音在岭南的春日里肆意流淌,枝头鸟儿欢快的啼鸣、微风拂过芭蕉叶的沙沙声,与琴音相互呼应奏响一曲“春日的交响乐”。

雅士弹奏的正是岭南古琴曲《碧涧流泉》,岭南琴派在演绎《碧涧流泉》时,有着独特的风格。演奏时指法丰富多样,如吟、猱、绰、注等指法运用细腻,通过按音、泛音、散音的巧妙组合,以及手指在琴弦上的滑动、颤音等技巧,表现出泉水流淌的不同形态和节奏。岭南琴派一代宗师杨新伦常弹奏此曲交流琴艺,其“刚健、爽朗、明快”的琴风赋予了《碧涧流泉》别样的生命力,展现出山林幽涧、流泉泠泠的自然景象,传达出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意境。如今,众多琴家继承了杨新伦的技艺,在不同的舞台上让《碧涧流泉》不断流淌,延续着岭南琴派的文化血脉。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自古以来,文人士大夫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等,古琴文化体现着文人的风骨,嵇康对古琴赋予了极高的评价:“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南宋末年,宋室南迁,随迁的琴人和乐工将中原的琴音和琴谱带到古冈州(今广东江门新会)一带,经后人收集在元初刊刻制成《古冈遗谱》。明代“岭南大儒”陈白沙将《古冈遗谱》手抄本传于门徒,并构建“白沙琴学”。岭南古琴有“绿绮台”“春雷”“天颦”等名琴,传谱主要有《古冈遗谱》《蓼怀堂琴谱》《悟雪山房琴谱》《琴瑟合谱》《春雨草堂琴谱》等。

“小榻琴心展,长缨剑胆舒。”岭南古琴的风格特点与当地的自然条件、语言特色、琴学思想及审美意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与地方民歌、粤剧、粤曲、广东音乐、岭南诗歌等息息相关。经过几百年发展,岭南琴学在黄景星、何文祥、陈白沙、杨新伦等琴人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刚健、爽朗、明快”的风格,琴曲多感慨世事,寄情山水,追求中和至静的境界。《怀古》以散音打圆、重复的按音三度下滑加猱弦作开始,来营造怀念深沉古事的意境;《乌夜啼》以高音区的绰注滑奏、淌下,散音与按音重叠相应的手法逼真模仿乌鸟啼叫的声音。

一方桐木,七根丝弦。轻轻弹拨古琴的琴弦,或悠远,或沉静,或苍古,或细腻。琴音在指尖悠悠流淌,岭南人刚柔并济、剑胆琴心的气韵风骨,便在这千年古音中回荡、传承。

编辑 温静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黎江毅)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