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幸福的孩子都相似,不同家庭的育儿选择大不相同

晶报记者 李跃 摄影 深圳报业集团资料图
04-16 07:20
收录于专题:晶报·特别报道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聚焦普惠托育,不断增加托位多元供给,破解“小小孩”的照护难题

4月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记者王云娜的文章《深圳探索托育服务发展新模式 “小小孩”的照护难题有解了》。报道称,为满足照护3岁以下婴幼儿的刚需,深圳市全面落实“优化养老托育市场发展环境”综合改革试点要求,聚焦普惠托育,不断增加托位多元供给,破解“小小孩”的照护难题。

《人民日报》头版关注的深圳婴幼儿照护问题,一度也是许多深圳人的痛点。第七次中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深圳常住人口中,15-59岁人口占比79.53%,全市人口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型结构,深圳市民平均年龄为32.5岁,适婚适育人口众多,统计数据显示,仅深圳市妇幼保健院2024年分娩量便达21547人次,创历史最高。

那么,这些生育家庭是如何解决带娃难题的呢?据记者所知,除了夫妻一方全职带娃的情况以外,其他家庭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解决:找保姆、请家里老人或亲戚、交给托育机构。

找个好保姆比找个好工作还难

“找个好保姆比找个好工作还难。”家住宝安中心区的肖莉英对记者说,“数了数,孩子生下来到现在,一共换了6个保姆。如今孩子马上3岁了,今年9月就可以上幼儿园了,我也可以松口气了。”

肖莉英老家在湖南,十多年前来到深圳,在深圳恋爱、结婚、买房、生子,一切都很顺利。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生孩子时她已经超过35岁,属于高龄产妇了。父母年事已高,已明确表示不能来深圳帮她带孩子,“也许老人家有点重男轻女的思想,因为我生的是女儿,而我弟弟生了个男娃。”说到这里,肖莉英无奈地叹了口气。

肖莉英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不可能辞职带娃。唯一的办法是请保姆。

为了找到合适的保姆,肖莉英一家可是下了不少功夫。他们通过熟人介绍、家政公司筛选等多种途径,面试了多位候选人,从保姆的专业技能、工作经验到性格人品,都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最终,他们选到了一位有着多年育儿经验、口碑良好的保姆李阿姨。

李阿姨做事很勤快,带孩子很细心,做的饭菜也很对肖莉英的胃口,相处很融洽。肖莉英心里盘算着,如果能这样一直带到孩子上幼儿园就好了。

但没想到,半年之后李阿姨的丈夫生了场大病,李阿姨只好辞工赶回老家照顾。原本约好半个月后可返回,但到了第十天,李阿姨打电话来说,丈夫的病情一时难以稳定,她短时期内没办法过来了。

这期间,家政公司又给肖莉英推荐了另一个保姆来顶班。这个保姆很年轻,不到30岁,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烧菜的水平一般,但特别擅长做点心。经过交谈得知,她之前是开甜品店的,因为生意不好,就出来做保姆。但她心心念念的还是开甜品店。没做多久,她就辞了职,回老家重新开店去了。

没办法,肖莉英只好通过家政公司另外找了一个保姆。这次找的保姆40来岁,手脚麻利,带孩子也很用心,肖莉英很满意。但是,过了几个月,保姆就总是在肖莉英面前有意无意地提起小区里其他保姆的工资,暗示肖莉英给她涨工资。

当前,很多行业面临降薪,但家政行业并无这方面的迹象。由于供需不平衡,有些保姆把孩子带熟后,就会立刻坐地起价,雇主不涨工资就跳槽。肖莉英碰到的就是这种情况。“开的工资是6500元,自己觉得也不算低了,但保姆几次暗示,没办法,最后给她加到了7000元,希望她能对孩子更用心点。”

“养一个孩子真的很花钱,保姆费用是大头。”肖莉英说。

那么,今天养一个孩子得花多少钱?

据《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2版》数据显示,我国家庭0-18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48.5万元,城镇家庭约为63万元,农村家庭约为30万元。要协助孩子完成大学本科,差不多需要70万元,发达的一线城市,差不多要97万元,上海则高达103万元。

而根据《深圳市0-3岁婴幼儿家庭养育成本调研报告》,2021年深圳市0-3岁婴幼儿总养育成本平均约74612元。从费用构成来看,0-3岁婴幼儿照护设施购置费平均为5716元;每月食品购置费、日用品购置费、玩教具购置费和娱乐性支出平均为2305元、1022元、443元、643元。

为了缓解经济压力,肖莉英考虑将目前的住房出租,再去租一间相对便宜的房子,赚点差价,“至少把奶粉钱赚出来。”

想方设法请家中老人或亲戚帮忙

清晨六点,深圳的天刚泛起鱼肚白,闹钟便在林宇和苏瑶的卧室里急促响起。这对双职工夫妻迅速从床上坐起,简单洗漱后,便轻手轻脚地开始准备早餐。在这个狭小却温馨的两居室里,每一个清晨都像是一场紧张的战役。

林宇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程序员,996的工作模式是常态;苏瑶则在一家广告公司担任策划,加班也是家常便饭。两人结婚三年,孩子小宇刚满一岁。最开始,他们通过家政公司找了一位育婴师袁某。袁某刚来的时候很勤快,林宇夫妇逐渐放心。直到发现孩子夜间频繁哭闹,送医检查无异常,查看监控后目睹袁某白天带孩子的画面,跟他们晚上在家看到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对孩子很没有耐心,孩子一哭就凶。这样的画面让他们的心碎了,赶紧将育婴师辞退了事。再联想到媒体上经常披露的保姆虐待孩子的报道,他们再也不敢从市面上请保姆,而是想方设法请家里的老人或亲戚帮忙。

最开始登场的是林宇的妈妈林奶奶。林奶奶退休后被单位返聘,接到儿子的“求救”,二话不说,请了长假从老家来到了深圳。

林奶奶虽说小时候带过林宇,但时隔多年,带娃的方式和现在有了很大不同。中午给孩子喂辅食时,林奶奶觉得孩子吃得少,便想多喂一些,可孩子却抗拒地推开勺子。林奶奶有些着急,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她给苏瑶打电话,苏瑶在电话里耐心地说:“妈,孩子不想吃就别喂了,现在讲究按需喂养,强迫他吃反而不好。”林奶奶这才明白,原来现在养孩子和以前真不一样了。

有时候也会闹点小摩擦。有一次,小宇在外面玩耍的时候不小心摔倒了,膝盖擦破了皮。苏瑶看到后非常心疼,忍不住埋怨老人没有看好孩子。老人心里也很不好受,觉得自己也是尽心尽力,孩子偶尔摔倒是很正常的事情。一家人因此陷入了小小的冷战。

林宇意识到这样下去对家庭关系不好,他找了个合适的时机和妻子谈心。苏瑶很快冷静了下来,她想到老人远在他乡,离开熟悉的环境和老朋友,特意请假来帮自己带孩子,确实很不容易。于是,她主动向老人家道歉,一家人的关系又恢复如初。而且,考虑到老人的睡眠不太好,他们决定不再让老人早起做早餐,而是自己来动手完成。

日子一天天过去,林奶奶逐渐适应了深圳的生活和新的带娃方式。她会在小区里和其他带娃的老人交流经验,还学会了用手机给孩子拍照、录视频发给苏瑶。

一个周末,一家人决定去深圳湾公园玩。孩子坐在儿童推车里,兴奋地看着周围的一切。林宇和苏瑶推着车,林奶奶在一旁笑着。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整个画面很温馨。在海边,林宇抱着孩子,教她认识大海和飞翔的海鸟;苏瑶则和老人一起在沙滩上捡贝壳。那一刻,所有的疲惫和烦恼都烟消云散。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有一天,林奶奶突然接到单位电话,有急事需要她回去处理。苏瑶自己的妈妈也有事不能到深圳来帮忙。正当他们一筹莫展时,林宇的表姐打来电话:“林宇,听说你们最近带娃挺辛苦的。我正好辞职在家,没什么事做,要不我来帮你们搭把手?”表姐的话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让林宇和苏瑶喜出望外。

表姐名叫苏晴,比苏瑶大五岁,曾是一名幼儿园老师。苏晴来的第一天,林宇和苏瑶特意请了假,带她熟悉家里环境,交代孩子的生活习惯和注意事项。孩子一开始有些认生,躲在妈妈身后偷偷打量这位“新阿姨”。苏晴也不急,从包里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玩具和绘本,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小宇,你看这个小兔子可爱吗?它想跟你做朋友呢。”孩子的好奇心被勾起,慢慢靠近苏晴,两人很快就熟络起来。

接下来的日子,苏晴成了林宇和苏瑶的“救星”。每天早晨,她早早起床给孩子做营养早餐,陪孩子玩游戏、读绘本;下午带她去公园玩耍,教她观察大自然;晚上林宇和苏瑶下班回家,苏晴已经做好了晚饭,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

然而,带娃并非一帆风顺。有一次,孩子突然发烧,林宇和苏瑶都在公司加班,急得团团转。苏晴冷静地给孩子物理降温,喂她吃退烧药,还不时给他们发来消息汇报情况。直到深夜,林宇和苏瑶才赶到医院,看到苏晴抱着孩子,轻声哼着儿歌哄她睡觉,两人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更让林宇和苏瑶感动的是,苏晴不仅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还注重她的教育。她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制定了详细的游戏和学习计划。有一次,他们发现孩子竟然能完整地背出好几首唐诗,还像模像样地“讲解”意思,原来是苏晴平时陪她玩“诗词接龙”游戏时学的。

家门口就有托育园真是太好了

“家门口就有托育园,真是太好了,解决了我们的一道大难题。”家住南山区深云村的刘先生对记者说。刘先生是一个“二孩爸爸”,老大上小学,老二才两岁。双方家里老人已经过世,请保姆又不太放心,带娃成了他们的现实烦恼,直到深云村开办了一家托育园。

这就是《人民日报》报道过的那家托育园,共有41个托位,建设运营方是深圳市幸福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人民日报》的报道中写道:“深圳幸福健康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胡月明介绍,为了更好引导全市托育事业和产业发展,2021年,深圳市国资委依托深业集团组建了深圳幸福健康集团。”

“深圳幸福健康集团与全市65个社区合作,充分利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便民设施空间,通过‘公建国营’方式,推出嵌入式托育服务。‘嵌’在高发社区民生综合体的深云村托育园,由沙河街道免费提供场地,深圳幸福健康集团负责装修运营。”

▲在福田区的深业幸福家托育服务中心,托育儿童跟着幼师读图识物。

▲福田“福宝宝乐园”莲花北社区托育点。

0-3岁婴幼儿是最柔软的群体,因此对托育老师的选拔和培育是严苛的。据介绍,在深业托育园,100份简历才能筛选出1名专业、有爱心、细心和情绪稳定的老师,为了补齐托育行业的短板,深业托育自2021年起就成立了“幸福红树计划”,建立了托育园教师、保健医生等岗位全方位、多层级的培养体系,4年来超过500名老师获得了专业的0-3岁婴幼儿照护技能培训,并邀请来自海内外高校、优秀专家学者代表,从师资培养、保教体系、园所运营等方面开展学术讲座。

刘先生对深云村这家托育园很满意,“老师很有经验,正式入园前,老师就循序渐进地带孩子熟悉环境”,他原本担心孩子有分离焦虑,但结果让他颇感惊讶:“孩子真的没有哭!入园时说完再见就干脆地走进去了。现在孩子在园里玩得好、吃得好,放学还舍不得走。”

统计显示,深圳0至3岁有托育需求的家庭占比在1/3左右,其中2至3岁托育需求高达85%。近年来,深圳通过“医育结合、国企引领、托幼一体、老幼共托、社区互助”等形式实现了托育服务的多元化供给。目前,全市托育服务机构已超1000家,总托位数超5万个。

这样的多元化供给也带来了良性竞争。刘先生清楚地记得,深云村16栋的二楼曾有人开办了一家私立托班,“其实那家托班看起来也还不错的,他们曾经在小区里发过传单,我们也去考察过,正琢磨要不要将孩子送过去,去年9月深云村托育园开园了,然后这个托班就消失了。作为家长,我们乐于看到这样的竞争。”刘先生说。

编辑 周晓飒

(作者:晶报记者 李跃 摄影 深圳报业集团资料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