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链条守护“舌尖上的安全”丨思与辨·理论周刊

深圳特区报
03-31 08:07
收录于专题:理论周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监管举措,覆盖食用农产品、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贮存、运输、寄递和配送、网络食品销售新业态、餐饮服务以及进口食品等多个关键环节,进一步强化了食品安全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监管,织密织牢了食品安全责任网。本期“思与辨”就该话题约请三位嘉宾进行讨论。

■ 主持人:赵 鑫

■ 嘉 宾:张钦昱(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圣慧(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企业与市场研究中心主任)

张继生(盈科律所高级合伙人、律师)

●构建覆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各环节的严密监管网络

主持人:《意见》发布对当前食品安全形势有着怎样的深远意义?

张钦昱:第一,全域统筹,不留监管死角。《意见》专注于全链条监管体系,以食品安全的全周期为线索,明确各主体的义务与责任,不仅能够促使生产者、经营者更加注重食品安全,也可以帮助消费者按图索骥追责。

第二,协同联动,不留责任真空。食品安全涉及的管理主体比较多。《意见》将生态环境部门、农业农村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等政府部门的责任按照食品生产经营的链条加以明确,以协同监管织密食品安全网络。

第三,有的放矢,回应社会关切。《意见》对近年来社会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提出监管要求,比如,针对消费者广泛关注的食品安全事件,《意见》提出建立实施散装液态食品运输准运制度,以保障散装液态食品运输全流程安全,有效防范类似风险再次发生。

赵圣慧:《意见》旨在构建更高效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通过全链条监管,强调从源头到消费终端的全程闭环管理,从农田到餐桌各环节,强化风险预防与过程监管,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构建覆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各环节的严密监管网络。

张继生:《意见》强调全链条监管,释放出食品安全治理更加系统化的政策信号。《意见》针对如网络食品销售中的责任主体模糊问题,通过明确各环节涉及主体的责任,为司法裁判提供依据。同时,各政府部门的监管责任也得到进一步明确,这意味着食品全链条监管将更具针对性与执行力,从农田到餐桌各环节,风险隐患都能被及时锁定、高效处理。总的来说,《意见》将推动食品安全共治,多方力量共同维护食品安全。

●进一步明确“互联网+明厨亮灶”的细化要求和标准

主持人:无堂食外卖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意见》提出推动平台和商户实行“互联网+明厨亮灶”。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您认为要注意哪些问题?

张钦昱:第一,明确标准。需要将“互联网+明厨亮灶”的具体要求细化明确,防止外卖商家“钻空子”。比如,外卖商家要在厨房安装摄像头,那么,摄像头是否需要明确最低像素标准?是否要求安装摄像头覆盖全部加工区域?是否要求外卖商家储存备份历史监控视频?这些问题均需要明确具体标准。

第二,有效检查。限于时间,消费者难以时时监控外卖商家的直播视频,限于能力,消费者难以甄别虚假的直播画面。为此,外卖平台应专门建立数据库存储一定时期内商家后厨的监控视频,可利用AI进行大数据分析,提示外卖商家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

第三,加以激励。为了推动商户实行“互联网+明厨亮灶”机制,外卖平台可对参与直播的商家给予一定的奖励,如积分、分成比例增加、提高曝光度等,鼓励外卖商家积极参与直播,提高服务质量,可对表现卓越的商家给予荣誉表彰,增加商家的社会责任感。

赵圣慧:技术上应开发低成本、易操作的方案,支持手机直连和云端存储,运用AI实时识别违规操作,同时确保数据真实不可篡改。责任划分上,平台既要严把入驻审核关,又要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将厨房直播质量纳入商户评级体系,并与配送环节的食品安全保障措施形成闭环,可在订餐页面直观展示后厨实况,建立便捷的投诉反馈和奖励机制。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商户和员工隐私,明确拍摄范围,避免监控滥用。

张继生:在技术方面,首先要注意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防止数据泄露或被恶意篡改。其次要加强设备稳定性及存储性,便于监管部门追溯查看,在需要时调查取证。

在消费者反馈方面,应建立消费者反馈渠道,让消费者在发现后厨有食品安全风险或问题时,能够及时提交反馈信息,且平台应及时介入处理。对于发现并有效反馈食品安全问题的消费者给予一定奖励,提高消费者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同时也要引导消费者理性看待问题,避免因误解或误判导致不必要的纠纷。

●压实网络食品销售从业主体责任,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主持人:网购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意见》提出压实网络食品销售从业主体责任,您如何看待这一举措对网络食品销售行业的影响?对于保障网络食品销售领域的食品安全,您还有哪些好建议?

张钦昱:“直播带货”等网络食品销售模式因其新颖、直接、互动性强等优点,成为食品销售的重要增长点。但是,个别头部主播销售有问题的食品,影响了“直播带货”行业的声誉。《意见》将平台、主播及其服务机构、广告活动参与者、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详细列举,防止各主体在面对消费者投诉时发生推诿扯皮,织密了消费者保护网,也确保各主体能够规范运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对于保障网络食品销售领域食品安全问题,一是可以建立“吹哨人”机制。平台可开设“吹哨人”专属页面,确保“吹哨人”可以一键上传照片与文字描述,快速预警问题商家。

二是可以建立多级预警机制,根据网络食品销售不规范行为的严重程度,设置不同级别的预警,如轻微警告、严重警告、立即整改等,确保有与行为危害性相匹配的预警等级。利用AI,可结合历史数据与实时监测信息,预测商家可能出现的不规范行为,对于频繁出现不规范行为的商家,触发更高级别的风险等级,并根据风险等级自动调整监测频率与预警阈值。

三是建立平台内网络食品销售劣迹曝光的“黑榜”。将网络食品销售者的违规行为进行细致分类,并在“黑榜”上为每类商品添加相应的违规标签,使消费者迅速识别商家的违规类型,倒逼商家敬畏规则,净化网络食品销售生态,助力形成行业自我规范、自我约束的良性循环。

赵圣慧:从业主体责任的落实,使得网络食品销售平台和商家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平台会加强对入驻商家的资质审核、日常监测和管理,商家也会在食品采购、储存、运输等环节加大投入,严格把控质量,有助于提升网络食品的整体安全水平,保障消费者的饮食安全。

特别要关注直播带货等新兴业态,需明确“网红主播”在选品验货中的法律责任,淘汰那些只为逐利、忽视产品质量的“网红主播”,促使整个行业走向专业化、规范化。

张继生: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促使经营主体加强对食品采购、储存、运输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实际上,规范经营和良好的食品安全记录也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整个行业良性发展。

网络食品销售是新业态,建议进一步细化法律规定,包括市场准入条件、经营行为准则、法律责任等。同时加强监管力度和协作,定期检查食品质量、经营资质、信息公示等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违法违规行为。向消费者普及网络食品安全知识,包括如何辨别食品真伪、查看食品信息等,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最后可以设立专门的维权渠道,加强对消费者投诉的处理力度,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编辑 李斌 审读 秦天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