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远方)对美是有限度的,可以说一定的距离产生美(诗意)是不同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是“一张画”的距离,恰到好处,作者卞之琳把这首诗的其他句子都删除掉,改诗名为《断章》。
而戴望舒的《雨巷》是感情的距离,惆怅的距离,“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丁香一样的姑娘”,只在诗人的想象里。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里根本就看不见“康桥(剑桥)”的影子,还是一种感情的距离,伤感的距离。顾城则直截了当:“你,一会儿看云,一会儿看我\我觉得,你看云时很近,看我时很远。”
所以诗人去远方去寻找抛向远方的灵魂,是找回孤独的自己,是为了和自己久别重逢。对于诗人远方那新鲜的风景会再次触发他心头的悸动,灵感再次显现,伤感、缅怀、惆怅尽在山水间,实质上和陌生的风景并无关系。
这是距离的触发,如“蜀道”“天姥山”都是风景。在李白的听闻里,这想象的距离让他把这两首诗写得异常瑰丽。
不过,李白还是从《蜀道难》中透露了对社会的忧虑与关切,“难于上青天”,更是表白了他进取的艰难,怀才不遇。《梦游天姥吟留别》里李白的伤感和无为思想更是直抒胸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最后七句和“天姥”景色完全无关,但把诗人的傲骨写透了。
“诗和远方”最早出自某主持人的名句“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这诗句触动了很多70后、80后的心灵。
所谓的“苟且”,都能够对应现实中的窘迫状况,现实生活难免重复,或单调枯燥,或充满压力;“诗和远方”,实际画了一个理想的蛋糕。
有评论家说:“诗歌对现代人的精神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远方不一定有诗,有诗意不一定要去远方,远方不是诗意生活的同一概念。绝大多数的人只有远方没有诗,去了远方也没有诗。诗不在远方,诗在我们的心里。
顾城彻彻底底到了远方,而诗却离他远去,他不但失去了灵感,甚至失去了情感、理智和正常的生活。海子也到远方行走过,写出了一些脍炙人口的诗章,但他抛弃了诗人精神的坚持,期望“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物欲,成了现代人的憧憬和他的绝唱。
诗人的远方是心灵的远方,而不是物欲的远方。心有诗意,做什么都有诗意,去哪里都是旅游,漂泊、流放都会成为诗意盎然的旅行。
远方的遥远是静谧的静默的,默默等待着坚持守真的诗人!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刁瑜文 三审 张樯